第259章 閣樓中的壁畫(1 / 2)

可是,在這裏怎麼會有木魚呢!

武當山作為道教的名山,在這裏出現道教法器並不是一件稀奇事,而眼前桌子上的四件法器林熙也都認得,前三件都是典型的道教法器,也都廣為人知,武當山上舉辦法事活動的時候,那些道士也都持有這些法器。

而讓林熙卻疑惑的是,木魚作為一件佛教法器,甚至比那幾件道教法器還要廣為人知,而佛教和道教又是不同的宗教,它們的法器怎麼會被放在一起呢!

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麼玄機?

不過疑惑歸疑惑,林熙並沒有去深究,因為他既不信仰佛教也不信仰道教,就算其中真有什麼玄機,也不是他一個外人能夠猜測的。

然而林熙不知道的是,木魚其實也是道教法器的一種,其來曆也是的極其古老,甚至遠在佛教的木魚法器之上。

木魚,又稱木魚鼓、魚鼓或魚板,最初做為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的法器。

據《道藏》曆代崇道記記載: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帶紫碧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雋,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唐明皇李隆基)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為瑞魚磬,仍令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於是諸宮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

也就說,木魚其實最早源於道教,直到後來才逐漸被佛教借鑒引用。

自從木魚作為佛教的法器之後,不僅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還衍生出了關於木魚的傳說故事:在我國僧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遠在漢朝時期,皇帝派慈光大師和兩個僧徒去西天取經,曆盡千辛萬苦,在取經歸途中,乘船劃船之時,突然風浪大作,一條惡魚張著大口朝船撲來,船頭上的經書被大魚一口吞掉,兩僧徒躍身入海與大魚搏鬥,了結了大魚性命並將它拖上船頭。

刹時間,風平浪靜,陽光燦爛,大魚身軀化為汙水流入大海,隻剩下魚頭擺在船頭上。慈光師徒帶著大魚頭返回佛寺,為了討還經卷,每天敲打大魚頭口念“阿彌陀佛……”。

日複一日,大魚頭被敲得粉碎,後來隻好照著大魚頭的模樣做了個木頭的,天天敲打,就這樣,敲木魚誦經成了佛家的習慣。

也正是因此,木魚的名稱由來就取自於“魚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魚,擊之,用以誡晝夜思道,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節製經頌。

而作為佛教和道教的通用法器,木魚與銅磬為一對不可分離之通神樂器,皆係儀案上必備之法器,其大小、形式、材質不一,唯須與銅磬大小相稱。

值得一說的是,關於木魚的來曆也具有多種說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木魚是由佛門伴侶所創製,然而經過馬承玉《木魚源於道教考》指出,早在我國晉代晉武帝時,就已經出現人們用桐木刻作魚形,用作擊打之樂器,但並不是宗教法器,而這也是木魚的前身。

又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近代佛教日益昌盛,人們普遍認可木魚是佛教的法器之一,隻有極少一部分人才知道它與道教的淵源,所以林熙的疑惑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