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毛筆(1 / 2)

說到文房四寶中的“筆”,其實是專指中國毛筆,因為在世界各種筆類製品中,毛筆無疑是我國獨有的品類,除了被譽為文房四寶之一以外,它還被古代文人尊稱為“管城侯”。

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但由於毛筆易損而不好保存的雲穀,就使得一些製作精良、具有特殊曆史背景的古筆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毛筆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當然,一些近代的毛筆也很有收藏價值,例如1949年前的製筆名家徐葆三的作品,當時就有“一枝一金”之說,深受許多當時書畫家的珍愛。

即使是當代,在著名的上海朵雲軒和北京的榮寶齋中,一些專為收藏而製作的毛筆價格也很昂貴,例如榮寶齋一支名叫“細嫩光峰”的名家之作,因其紅木筆杆雕鏤精美,所用之毫稀有,標價高達3.6萬元,可見毛筆除了實用之外還可作為收藏投資。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它的作用卻是它們所替代不了的。

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曆三月初三,都會如同過年一樣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

值得一說的是,其實毛筆在曆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也有白居易稱毛筆為“毫錐”,《寄微之》詩雲:“策目穿如劄,毫鋒銳若錐。”

雖然我們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裏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可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因為在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裏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證明了毛筆最早的實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戰國中期的楚國,直接表征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而殷墟研究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用毛筆寫字,雖然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商代文獻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代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

因此有學者推斷,商代人的日常書寫其實就是毛筆字,但是由於書寫材料、毛筆字不能長久保存的原因,這才隻有刻在堅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來,進而見證了五百餘年商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的存在,但是甲骨文也應該是先用毛筆寫出,然後再用利器刻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