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陳辭入京(1 / 2)

大梁乾元七年秋,清晨太陽還未升起,薄霧中一艘官船自遠方緩緩駛來。陳辭站在船首,眼望遠方,神京城龐大的身軀隱隱可見。

數月前,陳辭叔父陳承瀾修書一封,言大限將至,須過繼一子侄為嗣子,承襲家業,傳承香火。陳辭之父陳承濤官拜三品威遠將軍,對一個玄信署署令的名分不甚在意,但這封信恰到好處,解決了他頭痛已久的一個問題。威遠將軍鄭重開宗祠,經過族中公議,在子嗣稀薄的情況下,仍然義無反顧地將嫡長子陳辭過繼給弟弟,族中諸人無不驚歎,感慨陳承濤兄弟情深。

陳承濤將陳辭的名字在族譜上從自己名下改到陳承瀾名下之後三日,陳辭便乘船,帶著數名仆人,幾名護衛,風塵仆仆奔赴神京,三月之後,終於見到神京。

陳辭望著遠處龐大神京城,默然不語。一路上,他通過陳承瀾送信的家仆,已經將叔父,現在應該稱呼為父親的陳承瀾情況大體了解一番。陳承瀾是太常寺玄信署署令,官居六品,掌玄信之事。

梁太祖篤信玄學,鼎定天下之後,做出一係列大刀闊斧改革時,將太常寺地位提升,主管全國玄學之事。同時,梁太祖為了加強玄學地位,鼓勵開國功臣在太常寺中任職,特許任職太常寺的功勳之家世襲罔替,不降等,而其他爵位,即便是親王國公,也是降等襲爵的。絕大多數功勳對此置若罔聞,畢竟進入太常寺為官,便是雜官,要權無權,要利無利,空有虛名。更何況,在太常寺功勳想要世襲官職,最高不過六品而已。

陳家老祖宗是開國大功臣,論功行賞,不次於四大異姓王,但不知為何,竟然上書,言自己醉心玄信研究,希望後人生生世世襲職太常寺,為陛下研究玄信。梁太祖醉心玄信之事已經數十年,聞言大喜,稱陳家老祖為朕之肱骨,特在太常寺下設玄信署,專職玄信研究之事,年撥款五千兩白銀。並下旨,玄信署一應之事,皆由陳家一家而決,並將玄信與筆墨紙硯一樣,列為不征稅的範疇。此事亦列在告天柱上,曆任嗣皇帝不得違背。或許太祖千金市骨的作用,最後有不少功臣進了太常寺,導致太常寺部門繁多,人浮於事。

陳家老祖到底為何主動放棄王公爵位,無從可知,或許是真心,或許是迫於壓力,但隨後日子,陳家確實安然度過數次風浪。不過,隨著太祖病逝,又經曆兩代帝王,玄信署漸漸悄無聲息,可有可無,以至於當年陳承濤放棄繼承玄信署署令一職,寧願從大頭兵幹起。幸好太祖將此事刻在告天柱上,玄信署一直未被裁撤,每年還有撥款,陳家仍然把控著玄信署。

“少爺,前方就是神京城!”,打斷陳辭思考之人,是陳承瀾派來的管家,叫洪管家。

陳辭問道:“洪管家,你身在神京多年,見多識廣,當世果真有神仙?”

洪管家詫異不已,不假思索道:“當然有,少爺怎有如此疑問,皇帝身邊的柳國師,就是當世活神仙,法力無邊,這是我當年親眼所見!雖然咱們陳家主政玄信署幾十年,仍然沒有研究出玄信,但種種跡象表明,玄信是可行的,少爺不可灰心!”

陳辭沉默不言,此界確有神仙,雖然神仙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能力,但確實有些常人沒有的能力。此界的靈氣稀薄到極致,以至於隻有極少天賦極佳者能夠修煉,並且修煉之後的威力亦是很小,隻是有些常人所不有的特異能力而已。

實際上,陳辭就是一個修士,上一世他在一個大門派掌管至寶萬裏通犀珠,後來門派被襲,掌門將整個門派自爆,他不知為何竟然攜帶萬裏通犀珠來到此界,雖然此界靈氣稀薄,但萬裏通犀珠勉強可用。幸好萬裏通犀珠與他靈魂綁定一起,外人無法察覺,否則他就如同那個素未謀麵的表弟一般,含玉而生了。經過十多年修煉,他已經能夠刻畫出三十枚通犀符。有了萬裏通犀珠,玄信之事,已然不是問題。

陳辭的船一到碼頭,就見一個青衣小廝奔了過來,“洪管家!”

洪管家道:“引泉,還不快來見過少爺!”

引泉立刻跪在地上,俯首道:“小人引泉,見過少爺!”

“這是老爺長隨李管事的幼子,引泉!”。洪管家說道。

“起來吧!”,陳辭溫和說道。

“是,少爺。小的奉命再此守候多時,車馬在旁邊已經備好,稍等片刻,小的引他們過來。”

“去吧。”

片刻,引泉便引著數輛馬車過來,陳辭略微一掃,見馬車中隻有一輛有陳家標記,便心中有數。一行人收拾完畢,在洪管家和引泉的帶領下,來到一處五進院落,停下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