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一直以為火鍋這東西是清朝或者以後才有的吃法,這種吃法是蒙古或者女真人傳到中原的。
不過到了明朝以後才知道,其實火鍋這種東西早已經是一種很常見的烹調方式了,甚至很多吃火鍋的器具,已經有了後世那種火鍋的模樣了。
而且從唐伯虎那裏,張陽曾聽過關於火鍋的起源。
據唐伯虎那家夥的賣弄,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
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製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
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止止師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當林洪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隻野兔飛奔於山岩中,因剛下雪岩石很滑,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而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著片在湯中涮熟,沾著調味料吃。
而到了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更成為蒙古貴族們的最愛。
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禦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相傳,清乾隆皇帝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嚐者達5000餘人,成了曆史上最大一次火鍋盛宴。
所以,在如今的大明朝,火鍋這種吃法,其實早已經算是平常百姓常見的了,而且吃法多樣,倒是不遜於後世的火鍋宴。
聽說晚上要吃火鍋,最開心的倒是雀兒小丫頭,難得的非常勤快地跑前跑後。
吃火鍋這東西,別的沒什麼,最需要技術含量的倒是切肉片,好在,這裏有一個用刀的“專業人員”,自然就是張陽。
雖然塗遙在一旁說著“君子遠庖廚”之類的話,不過張陽倒是毫不在意,樂在其中地幹著庖丁解牛的活計,沒一會兒,便將薛二“送”來的牛羊肉給切成了薄片,再加上巧兒在一旁切好的時蔬、豆腐,準備的各種調料,很快,一頓豐盛的火鍋宴便已經擺上了桌。
“遙兒,雀兒,巧兒,準備吃飯,去叫一下崔姑娘,算了,還是我去吧,雀兒,小心點兒鍋,別燙著。”張陽有些興奮地指揮著大家。
不同於之前在白家,雖然那裏也挺溫馨,可張陽總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是個客人,也不同於在止園,止園太大,即便白芷和蘇兒也住在裏麵,可也總是空空蕩蕩,除了能看見幾個下人外,整日裏也見不到人,不知道大家都在幹些什麼,所以張陽總覺得那裏缺少些家的味道。
而在塗遙的小院裏卻不同,這裏麻雀雖小,卻五髒俱全,有溫柔可人的塗遙,有嘰嘰喳喳的巧兒和雀兒,無論張陽什麼時候過來,這裏總讓張陽覺得熱熱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