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不測(1 / 3)

第574章 不測

第574章 不測

一月份的廣州,盡管北方還是冰天雪地,但這裏的冬天卻是氣溫宜人。即便身體羸弱的老人,長袖襯衣加件毛背心也能過冬。

這樣好的天氣,但珠江北岸原本每天早上人頭攢動的一溜露天茶攤卻紛紛關門閉戶,偶爾幾名經過的行人貼牆疾走且神色倉惶。主幹道街麵上,數以百計身穿武警製服皮膚黝黑發亮的非裔士兵正在列隊,前麵三排手持防暴盾牌和膠皮警棍,後三排則是手持左輪和霰彈槍的射手,六排人牆之後是一輛黑色裝甲巡邏車。裝甲車頂的多用途發射器旁,一位戴著大簷帽的軍官正在向六聯裝發射筒裏裝填催淚瓦斯彈。

“十五分鍾!他們十五分鍾後到,大家都精神點!”裝甲車後,手持擴音器的張邦越少校大聲喊道,他的話立刻讓周圍那些非裔武警們握緊武器挺直胸膛,瞪大了眼睛朝著東麵路口張望,六排人牆的隊形還是一如既往地亂。張邦越歎了口氣,沒有發脾氣,因為已經沒有時間發脾氣了。

二十多萬抗議者組成的隊伍,正在臨江大道由東向西浩浩蕩蕩而來。

這場風波的起因,是新年元旦當天救國委員會向全國發布的《戰後重建工作決議》,這份洋洋灑灑八萬多字的決議文件中隻有一句話是值得關注的核心:南方地區每三戶人家中必須選出一戶,跟隨國防軍隊伍北遷前往飽受戰火摧殘的冀晉陝豫以及湘鄂等省份,開始光榮而艱巨的戰後重建家園工作。

至於遷徙安置費用的出處,遷徙地是否存在輻射沾染危險,這份文件中都語焉不詳。三戶選一戶,如何選,決議中也沒有提,隻說委員會將盡快出台一個公平合理的篩選方法。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的人根本沒誰敢把這份決議送入居民家中,隻能張貼在廣場、路口等公共場合顯眼處。

這一下,整個以廣州為中心的南方地區立刻炸了鍋。

伴隨著露西亞大軍的退潮,北方甚至中部地區人口稀少的情況愈發明顯,超過五億難民擁擠在長江以南的南部地區,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而且這些無業難民無事可做,也無稅可征,考慮到北方戰事逐步升級的需要,救國委員會隨即出台了這份決議,準備用遷徙人口加上新軍部隊的雙重手段收複對北方領土的實際控製權,同時也相應減輕南方承受的巨大壓力。

然而,在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挑撥下,不明真相的民眾不但未能理解委員們高瞻遠矚的偉大政治智慧,反而暗中串聯糾集團夥蓄意滋事挑釁,事態越鬧越大,這件本來利國利民的好事也變成了壞事。一些尋釁者喪心病狂地喊出了“請救國委員會領導們優先北遷”之類大逆不道的論調,一些用心險惡的家夥甚至對救國委員會這個戰時國家政權機構的延續合法性提出了公開質疑,他們不顧當前中華民族麵臨的種種困難,明目張膽地要求重組人大政協,重建國務院,重新選舉國家領導人。

以耶律剛為首的憲兵大隊在天網技術手段協助下迅速逮捕並處理了發布這些叛國論調的反動分子,但《戰後重建工作決議》引發的風波卻依然未能平息,整個事態繼續朝著即將失控的方向快速滑墜。

三個小時前,憲兵大隊收到消息。一夥別有用心者在增城區糾集了來自廣州、肇慶、惠州地區的二十萬民眾,準備湧入廣州城內圍堵新軍行轅指揮部。事出緊急,廣州城危在旦夕,等從城外調來國防軍部隊肯定來不及。在宇文治委員的建議下,耶律剛的憲兵指揮部緊急征調由非裔兵員組成的武警第44師,分散成營級單位,在憲兵大隊派出的軍官指揮下封堵通向新軍行轅指揮部的各大路口。

隻要能阻擋遊行隊伍五個小時,從城外奉召前來的國防軍陸海軍部隊就能重新控製城內秩序,確保行轅指揮部以及諸位委員的安全。

這種事情,張邦越自己壓根不想來,但憲兵大隊總指揮耶律剛親自點了他的名,要他來這裏現場坐鎮,還當麵誇讚他有心機懂謀略,說得好像天下第一名將一般。但張邦越心裏明鏡般透亮,他是憲兵大隊裏無背景無靠山的那幾個末位者之一,這種吃力未必討好甚至可能最後成為替罪羊的活路,隻能落到他們的肩頭。

為了保持低調少生是非,張邦越沒有穿製服,隻是裹了一件軍用雨衣,還特意站到裝甲車後麵隱匿自己的身形。

“少校,一切都準備好了,等那些暴徒過來,我們就可以殺他們個片甲不留!”一個說著流利普通話的聲音從張邦越背後響起。

那是這支武警隊伍的營長,維克多·陳少校,他的先祖是非洲盧旺達的土著,父親偷渡來華後留居此地,娶個廣州老婆又入了穆斯林教籍,生下維克多後讓他隨母親姓。作為土生土長的二代移民,維克多·陳除了外表不像中國人,骨子裏比大多數中國人還像中國人,說得一口溜熟的粵語和客家話,救國委員會南遷後他又廢寢忘食苦練普通話。

天道總歸酬勤,兩個月前耶律剛親自前往44師駐地視察。維克多當場獻上自己一針一線縫製的民族大團結手工刺繡圖後,耶律剛與他親切握手並說了四個字:“可堪大用。”一周後,維克多很快從一個副連長突擊提拔為營長,甚至隱約有成為第44師師長布羅德心腹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