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總攻(上)
何孟鄉,Q市南麵偏西約五十公裏的一座小鎮。
這裏據說是古時本地何孟兩大姓聯姻形成的聚居點,經過戰爭的狂暴踐踏後,原先上千戶的人口如今隻剩下不足三百戶。互助會的出現,曾一度讓這裏恢複了些許興旺景象,但魔都戰役後國防軍第十三集團軍迅速北上的消息,立刻又驚得本地住戶們四散奔走,十室九空。
死心塌地追隨互助會的自由民們大多已舉家遷移到遙遠的北方,那些他們的先人們做夢都未曾涉足的異鄉土地。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通常選擇加入墾荒區民兵隊,盡情享受耍槍弄炮的陌生快感,沒準還能有機會被互助會的正規部隊挑中,混個一官半職什麼的。
眼看著互助會在本地折騰了這麼些年,十裏鋪方圓百裏之內的平頭百姓們都知道,要想在這個以槍鋤交臂為圖騰的組織裏混出點地位,要麼得有常人所不及的一技之長,要麼就隻能靠刀口舔血以軍功搏上位。
大多數鄉親高中都沒能讀完,哪能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長,就連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耕種之術,在墾荒隊大力普及推廣的無土水栽新種植技術麵前也成了笑話。
同樣麵積的一塊土地,哪怕是坡地碎石地,隻要有十裏鋪反應堆塔提供的無線電力保障,輕輕鬆鬆就能產出比原先上等良田高六七十倍的糧食。不但種植者需要投入的精力要少得多,而且整個耕作過程還不受風雨氣候影響,春夏秋冬四季均可輪番下種育苗。
終於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耕作者後裔們驚喜之餘,心懷茫然地望向四方,猛然間發現這世界還有無數未曾探索過的角落。而那些陌生的角落,無論是高山大海,還是森林雪地,都可以在新種植技術的幫助下變成產糧地。
隻要有勞動的雙手,隻要有空間,隻要有足夠的能源,他們就能生產出保障自己生存的糧食。
恍然大悟的耕作者後裔們毅然走向四方,將自己的血脈種子撒播到更遠的世界。
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戀故眷家者,他們本能地選擇了留下來。
得知來自南方的軍隊逐漸逼近的壞消息後,這些留守者中有人無可奈何選擇了扶老攜幼離鄉避禍,也有人選擇了拿起武器,準備保衛硝煙未滅的家園故土。
但戰爭從來不是兒戲。
第十三集團軍攻占日照後立刻兵分三路,以日行百裏的驚人速度繼續向北挺進。
位於左翼的國防軍前鋒團抵達何孟鄉當晚就與本地互助會民兵部隊爆發了激烈戰鬥,槍炮的爆炸聲持續了整整一夜,雙方使用了從相位脈衝炸彈到電磁步槍等各種新型武器,但機槍和小口徑步兵迫擊炮仍然是造成最多傷亡的罪魁禍首。
何孟鄉的民兵中隊得到了來自十裏鋪的民兵總隊增援,他們沒有固守陣地死戰不退,而是采取遊擊戰術反複騷擾試圖在何孟鄉以西山坡上構築營地的國防軍部隊。
國防軍雖然遠道而來,但因為是搭乘裝甲車而來的機械化部隊,體力和戰鬥意誌都不低。當看清對麵隻是一群身穿棉布粗服的鄉下民兵後,勃然大怒的指揮官當即分出一半兵力展開反擊,同時以另一半人馬繼續築營修建防禦陣地。
國防軍反擊部隊進展順利,甚至一度攻入何孟鄉鎮內,但他們所取得的勝利也就僅此而已。不斷從四麵八方來襲的民兵火力給這支精銳部隊造成了很大傷亡,那可不是幾杆步槍的冷槍偷嘴,而是有高爆彈頭的火箭筒和迫擊炮,尤其是後者投射的反步兵空爆鋼珠榴霰彈,十多米半徑內無人可以幸免。
反擊部隊遭遇上百人傷亡後不得不主動退出鎮子,回撤到已經初步完工的防禦陣地內開始打消耗戰。國防軍擅長的土工作業此時優勢盡現,負責施工的步兵們僅用不到兩小時時間就完成了從戰術塹壕到防炮坑道的施工。意圖乘勝追擊合力圍攻營地的民兵部隊因為缺乏裝甲單位居然啃不動這塊硬骨頭,外圍壕溝千米之內遂成為名副其實的死亡地帶。雙方都無力實施突破,隻能遠遠隔著你來我往相互以零星亂槍對射。
這種僵持戰局持續了整整一夜,次日佛曉出現的一支國防軍玄武戰車小隊立刻改變了國防軍的被動守勢。
十二台重達五百八十噸的鋼鐵巨獸直接踏過何孟鄉街道,頃刻間便將兩千餘人的民兵部隊打得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其實,這支戰車隊並不是專程趕來增援受困部隊的。在相位脈衝炸彈的無差別普及後,但凡突然失去聯係的前鋒部隊十有八九都是遭到了伏擊或圍攻,這已經是所有指揮官心知肚明的一條戰場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