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執事(下)(1 / 2)

“不過,潘部長說的也不無道理。我軍主力部隊曆來長於進攻而短於防守,攻堅拔點在行,麵線防禦心有餘而力不足,唯一能彌補這個缺點的電磁步兵數量太少,培養本地武裝民兵又需要相當的時間和物資投入。我軍在西伯利亞各地始終無法擺脫治安作戰的事實已經證明,我們在恢複地方政權,消化人口方麵的能力並不令人滿意。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擴大對南方軍事行動的規模,隻會產生更多孕育動亂和混戰的無主之地。”

機動騎兵總指揮辛旭的歸納既有客觀事實,也包含了他刻意幫襯潘紫煙的用心。

互助會武裝力量的高機動性和精準點打擊能力固然是突出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副作用。到目前為止,包括機動騎兵和影武士部隊全都是以攻為守的打法,在需要防禦作戰的情況下隻能主動發難搶先突擊敵方進攻部隊,以此瓦解敵人籌備中的進攻。

這種先發製人的搶攻策略在純軍事領域方麵是成功的,但在需要控製地域和經營民政的情況下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高機動大縱深戰術可以輕易突破敵軍防線或擊潰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不過卻無助於建立短期內恢複正常運作的根據地政權。任何政權推廣自身的基層統治都需要相對穩定的暴力機器作為基石,互助會的機器人軍團絕少會在同一地點待上二十四小時,真人官兵的數量又太單薄了一點,再加上新生存秩序理念與傳統政治體製和社會結構的差異懸殊,很難做到換個新縣長新村長就可以無縫銜接地改朝換代。

正如辛旭所言,西伯利亞的當前局勢,就是互助會軍力優勢與民政劣勢分別突出展現的實踐舞台。

已經被摧毀瓦解的露西亞官方武裝力量無法再正麵挑戰互助會的足肢戰車軍團,但是不計其數的本地反抗武裝力量和國家民族主義者仍在化整為零地戰鬥。在那片一千多萬平方公裏土地上,即便有零號機體和犀利偵測手段,要徹底掃清這些抵抗分子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盧長安的電磁步兵以及機動騎兵、影武士的很大一部分兵力,都被用來保衛分散西伯利亞各地的二十六台聚變無線供電反應堆堆塔。那是互助會推廣新生存秩序理念的基石,也是武裝部隊與墾荒團隊的動力能源。讓露西亞民眾接受被視為倒退的自助農耕生活模式,讓他們自覺自願地追隨互助會的新生存模式,至少還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在這段漫長時間裏,蘊含著新舊生存秩序矛盾實質的各種武裝衝突和殺戮必然會交替上演。

被徹底擊潰了國家武裝力量的露西亞尚且如此,華夏國內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對南方政府心存向往的普通民眾絕非少數,他們習慣了狹窄城市街道和樓群中的群居生活模式,他們也習慣了精細分工模式的社會化結構,他們已經習慣了工業化的進化之道。

在這些人尚未消失或轉變觀念之前,越來越多的人口隻能成為壓在互助會頭上的重擔,不但無助於新生存秩序的推廣和普及,甚至會加劇凸顯互助會的反麵形象。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互助會不設稅賦,依賴工業化社會結構的人口越多,不但不會帶來任何效益,反而徒增人道主義和後勤供給方麵的負擔。

任何一種新觀念融入社會,至少需要十年時間;任何一種意識形態滲透人心,至少需要五十年時間,任何一種文化傳承為普羅大眾所接受並成為默認常識,沒有一百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做不到。

作為執事團成員,林子雲必然看過來自西伯利亞的政務局報告,對以上這些情況不可能不清楚。

但是,她沉吟片刻後,仍然選擇了一如既往的立場:“困難當然存在,但戰場上的勝利對我們當前更加重要。如果不能一勞永逸擊潰對威脅我們的南方政權,不但我們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化作泡影,我們此後恐怕也沒有機會繼續談什麼新生存秩序。所以,當前軍事鬥爭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第一要務。”

“等到我們打下廣州,或南方政府全麵接受我們的停火何談條件之後,我才可能同意暫緩軍事行動,全力支援民政建設。否則,任何猶豫和妥協隻會帶來更多的失敗和死亡,甚至可能導致第一次魔都戰役的悲劇重演,讓兄弟姐妹們的犧牲變成政治博弈的籌碼。我作為互助會樞密院院長,絕不會再接受這種妥協綏靖的姿態!”

九位執事從不同位置和距離注視著發誓要戰鬥到底的樞密院院長,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