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鹽(1 / 3)

鹽政可以說是古代稅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王朝的興替盛衰可以說是成亦鹽也,敗亦鹽也。

這一晚好多鹽商聚集在一起,探討起來朝廷對於鹽政的變化,有閱曆豐富者早已明了今晚賈薔的用意,不過是告訴他們這鹽政的變化最終還是要經過撲賣的方式而已。

到第二日,鹽部就貼出告示,說是今日要帶眾鹽商去參觀在津地附近的鹽田,說是有新的製鹽工藝,一時間凡在京師的鹽商都齊齊讓家中下人架著馬車往津地出發,更是在城門口領到了一份名家惠民鹽場的地圖。

京師最怕有熱鬧事瞧,那些平頭老百姓一聽京城的鹽商都去看鹽場了,就都跟著去了,一路上可以說是人聲鼎沸,聲勢浩大,反正津地距離京師也就駕車一天路程,那些無所事事的富家紈絝子弟,更是呼朋喚友,一路上凡是知道的不知道的都以為有大熱鬧看,就這樣跟著人流和馬車浩浩蕩蕩的往津而去。

等到了地方,惠民鹽場也沒有禁止平民入內參觀,反正大家夥一入內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世界,若不是人們都穿著春衫,還真以為進了冬季一樣。

那些鹽商看著這些小山堆一樣的鹽更是傻眼,眾人都紛紛疑惑,這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鹽山,怎麼都不可能是短短三年的產量?這得要耗費多少木柴,而那些平頭老百姓看見這一望無盡的鹽山,上了年紀的老人覺得盛世將近了,他們這些窮苦的平頭,老百姓什麼時候吃過這樣白花花的上等精鹽,而且還這麼多,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下,舔了舔,舌頭傳來了一陣鹹味,但心頭更是一股暖流。這便是一個時代最底層勞動者的悲哀。

而那些鹽商,隨著往鹽場內部深入,大家也看清楚了製鹽的一些工序,就看見那一片一片的鹽田,盛滿了,白花花的鹽粒,更有精明者,此刻就開始了算計,就在這短短的一刻鍾這一片鹽田就不知產了多少鬥鹽了,再看看這周邊一望無際的鹽田,自己都數不過來,這鹽田單單一天的產量怕是已經趕上自己一年了。

這時就有一個身著朱袍的官員上前來說道:“本官鹽部尚書林如海,這位是鹽部左侍郎崔永安,今日邀請各位鹽商前來,就是要你們親眼看看這新工藝製出來的鹽了,想不諸位這一路過來,不論是觀品相,嚐鹽味,大家都是行家裏手了,想來比林某在行,如此這般想必諸位會對日後我鹽部主持的鹽業改政更有信心吧”。

眾人躬身齊齊拜見林如海和崔永安,這兩位可是管著他們飯碗甚至一家老小性命的朝廷巨擘。

這時鹽商隊伍中的揚州楊家家主楊疏道:“拜見林相,林相在揚州時,我與林相也是舊識,知道林相為人,小的想問這鹽田產量幾何,售價幾何”,這一問就問到點子上了,除了那些鹽商希望價高點之外,就是那些老百姓也是期盼鹽價低點,林如海卻道:“這鹽場一處一個月的產量就可以和你們揚州八家一年持平了,至於這價格,朝廷和鹽部想著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說著拿出一袋用油紙包好的鹽,剛剛好半斤送到眾人麵前,道:“這半斤鹽售價若放在產鹽地附近就十文,若是遠一些省份也最多不過二十文”,此話一出老百姓一處一陣歡呼,鹽商這一處則是一個個愁眉苦臉,林如海道:“這價朝廷是試驗過的了,哪怕是從此處鹽場運到陝甘二十文也能賺一文”。

這是就有鹽商出來說道:“林相就不怕這價格壓的太狠了,天下鹽商覺得無利可圖再無人販鹽嗎?”,林如海道:“不會,因為朝廷要廢黜鹽稅”,此話一出鹽商炸鍋一般,有些心思玲瓏剔透的,就想到若自己回家販賣私鹽,沒有這鹽稅的抽成,自己豈不是要賺到盆滿鈈滿?到那時還管他什麼朝廷那半袋十文的鹽價呢。

由此想法者十有八九,但都是縱橫商場的老狐狸,隻是麵帶笑容的答應林如海,心中怎辦想法無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