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六年秋末,太和殿聽政大朝會,這一次大朝會將是對雍和六年的各項政績進行梳理總結,不論是地方政務還是中央政務都會在這一次大朝會中向雍和帝作出彙報,其實像這些早在幾日前就已經送到了雍和帝的禦案之上,如今這個朝會當然是要討論一些懸而未決的朝政。
太和殿廣場上響起了三聲淨鞭,鑾儀衛護送著雍和帝的禦駕致太和殿前止,雍和帝坐在龍椅後,太和殿廣場上天下文武百官山呼萬歲,恭請聖躬安,之後雍和帝叫起,便開始了禦門聽政。
吏部和都察院在這一年清掃了江南、嶺南官場可謂是成果頗豐,自此天下內地兩京一十三省,除湖廣、蜀中、陝晉地區,吏部已在經濟富庶的江南和嶺南換上了新政的人馬,這半年間,這兩個地區,新上任的官員早已經開始著手為新政鋪平了道路,就等明年開年新政在這兩個地方實施。
戶部今年稅賦大漲,主要貢獻還是今年售賣的鹽業的銷售權,但是反觀從土地出產的賦稅情況,卻有所下降,這也在另一個側麵反映了土地兼並的加劇,天下丁口沒有較大的變化,但陝甘地區幹旱災情已經持續了半年之久,誰也不知道未來的一年雍和七年旱情是否有所緩解?隻是今年陝甘的旱情戶部已經將中原河洛地區的大糧倉搬了過去,若是旱情繼續持久,就要調配更遠地方的糧食,用在運輸糧食緩解旱情上的花費占了十分之三,工部用著天下河道漕運的花費占了十分之二,兵部因為今年京營重組比往年多報了三百多萬兩,加上九邊及駐防各地的兵卒糧餉,兵部花費十分之二,天下各州府及朝廷衙門花費占十分之一,皇家花費近十分之二,雍和六年餘一百萬兩。
兵部雍和六年主要是幫皇上重組了京營人馬,其他九邊各鎮及地方駐防兵馬全是聽調不聽宣的狀態,這其中聽的當然是太上皇的話,不聽的當然是當今皇帝雍和帝的命令。
禮部這種在六部當中權力較小的清水衙門,除了接待邊疆地區的各位蒙古王爺,就是國朝周邊的其他藩屬國使者,平時主持一些皇家祭祀,要說最耀眼的成績,就是雍和六年的科舉大比了。
工部還如往年一般在從江南至京師的漕運上花了大筆的銀子維護,然後就是在黃河及長江的河道修修補補,即便每年都是如此,但卻花去了稅收的多數,所以說工部是一個油水很足的衙門,天下在朝為官的哪個不知道如今天下有兩大弊政,一個是漕運,一個是鹽政,如今鹽政推行了新法,漕運還是個問題,近期朝中一直有人提出漕運為海運,但這一提議遭到了漕幫扶持的朝中勢力的反對,至於朝廷對漕運和海運的選擇,想必有爭議,那麼離決斷你就不遠了。
刑部除了如往年一般糾察督辦多少天下冤案,卻未在金陵知府賈雨村被害一案上多做著墨,因為刑部在這件事上犯了大錯,將準備押解入京的山東都指揮使吳應良因為失職致其死亡,為此刑部還賠進去了一位刑部尚書,這個接任的刑部左侍郎多希望自己就這樣一筆帶過,少惹皇帝的注意。
鹽部作為今年剛剛設立的位同六部的第七部,可謂是政績卓越,先以售賣天下內地兩京13省鹽業專售權獲利頗豐,為今年朝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要不然今年的朝廷肯定是要借皇帝內努度日的。之後鹽部下江南、嶺南聯合都察院吏部清理了這兩地的官場,整頓了這兩地的鹽業,以江南嶺南兩地鹽業穩定穩固天下鹽業,又在回京後,暗中穩定了蜀中陝晉地區的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