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一直在抱怨,民間閑散的遊資進入樓市之後抬高了房價,用真正想需要住房的人找不到棲身之所而不得不賣身做房奴為代價,讓一小部分人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這“很多人”卻隻是在抱怨房價高,而不知道房價為什麼高。我不是說這些人不應該發泄自己的不滿,隻是如果想發泄的話,最好先找對目標。
有需求的交易環境才叫市場,刨去那些少數的投機者而言,其實中國樓市的主要消費者還是迫切需要住宅的人,如果他們不迫切,也就不會有投機分子借機炒作樓價。
當然,需求隻是一種主觀上的貨幣推進因素,樓價這麼高的客觀理由其實比它要犀利的多。現在銀根很鬆,這是包括老百姓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既然老頭老太太們都知道錢放在銀行裏除了保險點兒之外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收益,那麼那些喜歡冒險的投資者又怎麼心甘情願的看著自己的財富一天天縮水貶值。
銀根鬆了,我們這些地產商就有了貸款,想買樓盤的消費者和投資者自然也就有了花錢的地方,隻要銀行利率一直這麼低下去,讓中國的老百姓接受“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的這種觀念恐怕不是什麼難事。所以經濟杠杆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銀行隻不過同時向地產商和按揭貸款者提供了兩筆貸款,就利用貨幣銀行學當中的那個無解“牛糞”理論憑空創造出了兩筆財富。當然了。前提是這些貸款必須有歸還地可能性,也就是說,樓市必須這麼火爆下去,否則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孱弱的國內金融業。
不過也不能讓金融界單獨承擔這些東西,中國的老百姓們也得適當的分擔一些。他們其實有一個最傳統最樸實地特點,那就是無論買什麼東西,都是隻買漲不買跌。他們相信一件物品如果漲價了,那就需要趕快買進否則以後獲得的時候可能價格更高。而一件物品如果貶值了,人們則一定會觀望,因為大家都相信它一定會跌的更低。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鬼才知道房價會高到什麼地步,如果房價真地能高到嚇死鬼的地步,那存在崩盤危險的就不僅僅是金融業了。所以為了不嚇倒大家,我隻好再次厚著臉皮向國際遊資下手,希望的到來能夠給孱弱的金融業一個喘息的機會。
這些是我本來是想等人民幣迫於壓力不得不升值的時候才做的,但是在飛機上重新評估了一遍911這件事之後,我忽然覺得現在做這件事可能更有意義。
因為就像我分析的那樣。911的最大受害者其實是處於經濟衰退期地美國、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的中國和處於經濟複蘇期的俄羅斯,俄羅斯的事情我管不著,我隻擔心咱們國內。如果國內的出口貿易額被美國和西歐那些國家以“傾銷”的名義遏製住,那首先受損之的肯定是江浙地區。江浙地區的經營格局不像北方,構成江浙財閥的基礎其實是一個個勤勞地小資本主,這些小資本主或許吃苦耐勞,或許膽大心細,但是他們絕對經不起長時間的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