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鬆接過密信,快速的瀏覽了一遍,心中一沉,不過瞬間就明白此信來之不易,看完之後,很自然的合了起來,又還給了嚴顏,然後嚴顏當著劉璋的麵將密信震成了粉塵。
“連夜起兵,別的不說,決心先要夠!”劉璋非常嚴肅的說道,“子喬你留下,做好征召益州民夫的準備,保證後勤通暢。”
“早在去年,我已經將糧草調往了通往西南的沿路郡城,嚴將軍隻需要帶上行軍三日的糧草,從蜀郡成都奔往廣都,再從廣都攜帶三日的軍糧奔赴武陽,之後再攜帶糧草前往南安,一路南下即可。”張鬆當即保證道,早在去年征召精兵回成都的時候,張鬆就做好了安排。
自古以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隻有後勤保障不出問題,大軍才能平穩前進,而勞師遠征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後勤保障的困難,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問題。
後者靠著當前天地精氣回升,已經可以強行克服,而前者的問題則是至今為止一直存在的麻煩,隻要人類還是碳基生物,還需要吃飯,那麼後勤這種東西根本不能缺少。
古代勞師遠征後勤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一百五十天極限,如果前一個運送物資的地方距離需要物資的地方超過一百五十天,基本上征討就可以放棄了。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用牛馬,還是用人力運送,這些東西本身就需要吃飯,一百五十天的距離,光運送物資的人就需要吃掉三百斤的東西,用牛馬能運送的更多,但吃的也就更多。
這樣用數學的說法就會存在一個極限距離,也就是這些人可攜帶的最大物資數量和單天消耗數量會有一個極限時間。
連帶著也會有一個成本比,也就是所謂的路上吃的比運送過去還少到底是否值得的這一問題,一般來講,路上吃掉一半,送過去一半已經是戰爭可維持的極限了。
當然秦皇和武帝都出現過路上吃掉九成,送過去隻有一成,我也要搞死你這種情況。
所以兵法裏麵才有就食於敵這一說,才有食敵一鍾,勝我十鍾,不過相對來說,後勤運送的隊伍,隨著吃掉的物資越多,運送的速度也就越快,畢竟東西變少了也就好運送了。
一般來講攜帶三到五天幹糧的軍隊,隻要幹糧的質量靠譜,隻需要解決飲水問題,後勤都不需要攜帶,攜帶七天左右的軍糧的軍隊可以保證自身的行軍速度,不會被輜重隊拖累。
從蜀郡到中南半島,打出去一次,張鬆親自殺回來就是為了解決再次出兵的問題,要真從蜀郡運送物資,作為後勤保障,要是前方出事,蜀郡征兵備戰完畢,五個月才能過去,張鬆算算時間覺得黃花菜別說涼了,估計都落完了,還打個鬼。
因而張鬆去年殺回來的第一件事就解決後勤問題,絕對不能讓後勤運輸成為製約行軍速度的問題。
當時張鬆所能想到的方法隻有兩個,一個是修路,不過省省吧,成都附近尚且沒修完,北方還有漢成高速都沒有修好,這都不是錢的問題了,直接就是人手的問題。
張肅,王累,黃權,李恢那群人當時嗶嗶的要修一條從中南到成都的道路,到現在別說開工了,議程都沒提上了,那群倒黴孩子過西南,到現在還是需要鑽林子。
自然最具有執行價值的計劃礙於人力被幹掉了,張鬆隻能開動腦力了,一邊處理川蜀政事,一邊到處想辦法,最後無意間想到了一個詞叫做輕疾製備。
大軍行進的速度為什麼慢,說白了不就是因為大軍團行軍的時候要保證最慢的部分不會脫節,所以整個軍團才會特別慢。
就跟步騎混成軍團一樣,為什麼行軍速度和步兵一樣,說白了不就是為了照顧最慢的那部分,決定一個軍團最快行軍速度的不是最快的軍團,而是最慢的軍團。
這麼一想的話,川蜀基本都是步兵,標準行軍速度,在所有士卒都是精兵的情況下並不慢,之所以會拖時間,說白了不就是輜重隊嗎,而且輜重隊拖的時間越長,需要的糧食越多,糧食越多,速度越慢。
簡直就是惡性循環。
張鬆大筆一揮將輜重隊直接砍了,砍了輜重隊,在士卒盡皆是精銳老兵的情況下,速度起碼快了五倍。
好了就這麼辦,現在隻需要思考沒了輜重隊士卒該怎麼活的問題,這個對於張鬆這種具有尋找神隊友精神天賦的人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一年三次可使用的精神天賦就解決這個問題消耗一次,問題解決,不要輜重隊了,直接設置囤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