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自古少年多壯誌(1 / 2)

逋寇林鳳率黨回潮先犯潮州之海門港踏頭埔,繼犯惠之碣石東海滘時,閩帥胡守仁統師追剿。

這是一封來自禦史詹貞吉的奏疏,意思是福建總督胡守仁剿匪,匪徒潰散,收容了不少人回來。

安置工作沒有做好,於是寫奏疏要求懲戒張元勳,趙可懷,晏繼芳,何子明,劉經緯,夏道南,侯繼高,孫光祖,徐汝陽,蕭遍,李畿嗣,楊寅秋等,偏將蔣柏清當重罰。

馮保讀完,朱翊鈞表示知道了。

又連續讀了幾封奏疏,多是人員調整的折子。

巡撫順天都禦史王一鶚說順天府文安縣這兩年水患不斷,請求將夏季的稅收留存,以抵禦災情。

朱翊鈞核了準字。

午時,朱翊鈞又回到了乾清宮。

且說張居正給朱翊鈞上完課便回到了內閣。

他先將皇帝批示好的擬票整理好,並安排司務將奏疏發往各衙門執行。

又將皇上發回的奏疏從新整理一遍,準備交於司禮監,好轉遞給皇上批複。

做好了這些工作,也接近午時。

內閣大樓本就有食堂,張居正簡單的吃了一口,便又回自己的值房。

他從抽屜中拿出自己整理過的新監察部門方案,從頭到尾的仔細閱讀。

戶部,分掌全國財政,戶口,事務也最為煩雜。

下設十三清吏司,分管全國各省,每清吏司又設四科。

民科主管所屬省府、州、縣地理、人物、圖誌,古今沿革,山川險易,土地肥瘠、寬狹,戶口、物產多寡登耗之數。

度支科主管會計夏稅、秋糧存留起運及賞賚、祿秩的經費。

金科主管市舶、魚、鹽、茶、鈔稅課及贓罰的收折。

倉科主管漕運、軍儲,出納科糧。

稅是由戶部各司度支科來負責,如果在戶部成立專門的監察部門,顯然又不太合適,畢竟沒有自己管自己的。

更何況,大明的官員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戶部成立監察,可信度能有多高?即使他們本身秉公執法,恐怕也沒人相信吧。

張居正又將目光鎖定都察院。

都禦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

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

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

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

遇期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

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

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

可見都察院權利有多大,都察院同戶部刑部一樣,在全國個省設有十三道監察禦史。

都察院除監察政治得失外,具體擔負的工作還有參預九卿一起議奏折;凡重大案件與刑部、大理寺公同審斷;稽察各級衙門、官吏辦事的優劣;檢查注銷文書案卷及封駁事;監察鄉試、會試、殿試;巡視各營等事務。

我們所說的三司,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所以在都察院在另開監察顯然也有不妥。

都察院本就肩負督察職責,沒必要再成立新的部門,這樣就形成部門重疊,更重要的是督察的任務繁重,恐有不急,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

但是,都察院又讓他有些踟躕反側,於是他在這三個字上畫了一個圈。

錦衣衛,張居正為是敢想,腦袋一熱就想到了這個部門。

說起錦衣衛,可謂是聞聲色變。

錦衣衛是幹啥的。

那是大明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侍衛儀仗、偵緝廷杖、對外情報,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換句話將那是直接隸屬皇上獨有的軍隊。

張居正搖搖頭,自己敢想卻不敢幹。

東廠,那更算了。

張居正輕咳一聲,司務便推門走了進來。

“去請戶部尚書殷正茂來。”

張居正揉著酸澀的眼睛,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不知道過了多久,敲門聲響起。

他緩緩的睜開眼睛。

推門進來的正是殷正茂。

張居正迎了上去:“養實來了。快坐。”

司務沏好茶便關門退了出去。

“怎麼樣?”

殷正茂嘿嘿一笑。

張居正看他得意的勁心中一樂,都多大的人了。

“別說,皇上的手挺小。”

張居正露出久違的笑容。

他也就是在老朋友的麵前能放開自我,不加掩飾。

別人是永遠都看不到這一麵。

“說點正事。”

殷正茂正身端坐:“叔大你說。”

“這兩天你也沒閑著,我估計你八成也在想皇上說的事,有什麼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