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雀魂歸(1 / 3)

明朝末年,天津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書香世家,家主叫齊預之。他祖上是文官,後左遷至此。由於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他便在鎮上開了家私塾以為生計,鎮上人都喚他作齊夫子。

齊預之有一獨女,名為齊巧兒,小命喚作巧巧。巧巧五歲便開始在私塾廝混,在文墨書香氣的熏陶之下,她竟也學得些舞詩弄詞的本事。

巧巧十五歲時便出落的柳眉杏眼,花容月貌。故遠近都知曉齊夫子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為了避嫌,齊夫子也不再讓巧巧再進私塾。

那天正是立春時節,當地人紛紛上街打春。雖然天下著小雨,但巧巧被久束庭院,心中煩悶,便借此機會偷偷溜了出去,也想湊個熱鬧。

此時的街上好不熱鬧,大人孩子都帶著各式的麵具手舞足蹈著,有各類牛鬼蛇神,也有古代英雄好漢的。

巧巧選了一個孔雀臉的麵具,因為她喜歡上麵插著的五彩羽毛。她很快就融入了人潮,與他們一起歡度節日。

“讓一讓!讓一讓!”人群中四個漢子抬著一個木架子緩緩向前擠動,木架子上放著一頭假牛,人們紛紛用手中的彩鞭打著假牛。

假牛正路過巧巧身邊時,眾人一擠動,其中一人無意撞到了巧巧。

巧巧一柔弱女子哪裏經得住,一受力便驚呼著丟開了手裏的傘,向後仰去。這時,邊上一個身穿白衫的人立刻將她摟住:“姑娘,你沒事吧?”一個溫柔的男聲從看似麵目可憎的妖怪麵具下麵傳出,說著他將巧巧扶起。

巧巧從驚慌中恢複過來,向那人道謝:“多謝這位公子。”說著將麵具緩緩摘下。

那人見到巧巧如此,他亦將自己麵具摘下,隻見那人麵若冠玉,劍眉之下雙目炯炯有神,甚是俊朗。

兩人郎才女貌,當即一見鍾情,一時竟呆愣住了。

“公子!公子!”這時一個小僮走過來道:“公子慢點,差點咱們就走散了!”

小僮這麼一擾,兩人回過神來,均是滿臉紅暈,不知如何接話。

“姑娘,你的傘。”那人撿起傘來遞給巧巧。

“多謝公子。”巧巧低眉頷首,心中又喜又羞。

“對了!小生名叫沈歌,敢問姑娘芳名。”那人作揖道。

“沈公子好,小女名為齊巧兒。”

“巧對聯成雙喜歌。”沈歌念道。

“馬燈飛虎結絲羅。”巧巧對道。

“巧兒姑娘好名字,沒想到還懂詩詞,真是難得!”沈歌讚道。

“公子謬讚了。”巧巧臉又是一紅。

“公子,咱們走吧!那喜牛都走遠了!”書僮見兩人文文縐縐地說個沒完了。

這時,一個老翁駕著馬車駛過,木輪攆過水坑,將地上的水飛濺起來。沈歌見狀連忙在巧巧身前一擋。

巧巧“呀”地一聲,再去看時沈歌的身上已星星點點的濺上了泥水。“公子,你沒事吧?”

巧巧伸手要去擦,卻被沈歌製止:“沒事沒事,一點泥水罷了,莫髒了姑娘的玉手。”

“這人好沒道理!這雨天行那麼快,也不顧邊上人。”巧巧看著老翁駕車遠去心中不忿。

“想必他是趕上什麼急事了。”沈歌也不生氣,將袍子抖了抖。

“少爺!”小僮急道。

“行了行了。”沈歌安撫小僮,對巧巧道:“那巧兒姑娘,不知你可願意與我同行,再去湊個熱鬧。”

“小女也是此意。”巧巧欣然接受了沈歌的同行邀請。三人便快步追趕將要遠去的人群。

走了不遠,見到一馬車停泊路邊。三人走近一看,那不正是剛剛疾馳而過的老翁。隻見他用雙手板著木板,後背頂著車廂,翹著褲腳的雙腿使勁地蹬著地麵想要將馬車推出,身上濺滿了泥濘。

“這不是剛剛那人,活該他遭報應!”小僮幸災樂禍道。

沈歌伸手製止小僮接著說。他卷著袖子對巧巧說道:“巧兒姑娘,我去去就來!”說著跑過去幫著老翁使勁地推著馬車,終於,馬車隨著馬兒的一聲嘶叫而脫離了泥坑,突然的鬆緊讓沈歌險些摔倒,幸而老翁及時扶住他。

老翁扶住沈歌雙手,呼呼喘著大氣道:“這位小哥,多虧你幫忙啊!要不然我一個老頭子還真不一定能把這大家夥弄出來。”

“老人家客氣了。”沈歌笑道。

“那我就先走啦!主家催得緊!公子後會有期。”老人胡亂拍了拍身上的泥雨就要上馬車。

“老人家且慢!”沈歌說著拿過小僮手裏的傘遞給老翁道:“這雨勢漸猛,請帶上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