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帆看著完評論了,還是繼續看著下一篇。
電影正片以“我叫王大錘”開頭,隨後幾組介紹主人公的鏡頭延續了網劇麵癱的表情、浮誇的表演、不按套路出牌的台詞和語速、音樂、剪輯營造的快節奏。這已經成為萬合天宜一個屢試不爽的經典“組合段落”,類似表現片中還有不少。和網劇相比,節操撿起了,吐槽變少或者說變得溫和了,特效由五毛變為一塊二的了,萬萬沒想到,陰差陽錯的“萬萬沒想到”的神反轉結尾沒有了。
都應該想到的。這些變化,不僅源於電影審查,更是傳播環境和表現載體變化的必然結果。以互聯網作為主要傳播渠道的網劇可以做成“段子集合”,短短四五分鍾正是維持住浮躁觀眾注意力的最佳時間;而時長90分鍾的電影要求講故事。如果說網劇是對現實生活無奈的觀照和自嘲,那人們進入電影院,就是為了“做一個夢”。
所以看起來《萬萬沒想到西遊篇》呈現的是一個俗套的故事。在失去金丹的孫悟空對大錘和小美進行訓練的時候,就基本猜到全片情節了。“小美回憶父親”、“心魔附體”是各種包括但不限於武俠魔幻類型的作品裏用到爛的套路。但俗套並不意味著低劣。按照法國電影資料館創始人亨利?朗格盧瓦的說法,當代電影史可以劃分為戈達爾前和戈達爾後兩個時期。電影創作“陽光之下,並無新事”。本片的看點就在於“萬萬沒想到”和“西遊記”這兩個超級IP的結合。當然,在大屏幕上看到通過電腦屏幕熟悉的萬合天宜那幫人,本身也已足夠讓人激動。
敘事過程中類型雜糅及由此生出的拚貼性和遊戲化的特點,既是“萬萬沒想到”的一貫風格,也是後現代語境下藝術的顯著標誌。譬如介紹“妖界食神”時穿插的的“舌尖上的中國”段落,又如初到白虎洞時的“白虎唱片”MV。但這畢竟是在院線公映的商業電影,遊戲化至少應該符合邏輯,用尾巴草、銅鏡和鹹魚降服“像貓一樣”的虎妖算是怎麼回事?我認為這是編劇的一大缺憾。同樣,大錘和小美互贈禮物的段落調侃了直男癌不會說話,隨後充滿違和感的漫山遍野的鮮花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許帆自己看著脖子都酸了,許帆問胖子,“咱們要不要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