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規矩(1 / 2)

三日後……

貢院緊閉的院門被守衛的士兵打開。

監考的官員一身疲憊走了出來。

這幾天,他們沒日沒夜地批改卷子。

現在這浩繁的事務終於完成了。

不過對他們而言,這次參與官考也不是沒有益處的。

至少通過批改卷子,他們無數次核對了燕王給他的答案。

從而對燕王的治理理念有了深厚的了解。

今後對他們的仕途將大有裨益。

劉福早就在門前等候了。

燕王隻給了他們三日批改的時間。

帶著士兵進入貢院,他將兩千餘份合格的卷子直接送到了王府。

“殿下,這卷子都是從高往低排的。”劉福搓著手說道。

接下來隻需放榜,這兩千餘人便可進入燕州官場,為燕王效力了。

趙煦點點頭,拿起第一份卷子。

上麵的人名讓他一怔,這個名字他倒是有點熟悉。

似乎是糜莊帶來的士子,上次酒宴上還給他諫言過。

叫朱沱。

他的卷子上行政能力的測題他得分很高,不愧是做過縣令的人,對當官麵臨的各種問題很有經驗,答的大差不差。

數術上他的得分同樣很高。

一百分的卷子得了八十分左右。

最後一張卷子考的則是官員的大局觀。

在如何讓燕州變得富庶這個問題上,朱沱的回答讓他眼前一亮。

考卷上,他提出重商主義,將工商業作為燕州之本。

稱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南方糧食富餘,北方產量不足。

尤其在燕州這等大頌最北端,依靠農耕隻可自足,無法富庶。

對朱沱這個回答,他十分滿意,身為讀慣了經史子集的人能有如此見解,真是難能可貴,而且他的回答和卷子上的答案也很接近。

朱沱能有這等思想,在大頌這個封建社會的確很難得。

不過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頭腦清醒之人,他們能夠看到當下家國麵臨的危機,試圖變革。

但他們的聲音根本無法撼動頑固的保守勢力。

輕輕放下朱沱的卷子,趙煦對劉福說道:“這次官考辦的太對了,如果還隻是像以前那樣推官,本王又如何能夠通過卷子看到他們不同的想法?”

“殿下說的極是,八千餘人就有八千個想法,也最能體現他們的才能,殿下當時一提出官考,下官就認定,這才是人才選拔之道,否則隻是推官,難免多沽名釣譽之輩。”

趙煦微微頷首,又看向下一份卷子。

這個人名字叫杜皖,他沒有聽說過。

不過正因沒有聽說過,說明這寒門士子中也是臥虎藏龍的。

三份卷子中,杜皖的數術幾乎是滿分。

但行政能力的測題雖然不錯,但流於書生意氣,大體對,但不像朱沱回答的嚴謹,似乎是個沒有為官經驗的書生。

而在第三卷子上,他同樣提出了商貿為重,農耕次之的說法。

不過他同樣提出商貿要在不影響農耕的情況下發展,保證燕州糧草的充裕。

“不錯。”趙煦又翻了下去。

接下來的五個人分別是張琅,蘇亥,房元浩,司馬棟,李泰安。

這七個人的分數有差距,但基本都不大。

“這個司馬棟也是糜國仗帶來的士子中的,其餘三個都是燕州的寒門士子,可見燕州還是有人才的。”劉福暗中捏了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