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拍攝開始了。
經過接近半個小時的準備之後,兩條機械臂重新舉起,一條機械臂托著周訊,另外一條機械臂托著燈光。
周訊按照要求,緩緩地開始動作。
羅陌看著監視器……嗯,現在來說一切都還比較可以。
用機械臂主要是為了拍出太空中的失重感。
眾所周知,宇航員在離開了地球之後,因為失去了地心引力,就會陷入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裏,傳說中的飛行變得很有可能。
失重就是一種狀態,神奇的狀態。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天庭,就是漂浮在空中,懸浮也是人類的一種夢境。隻是,要營造這種夢境,需要花費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拍攝失重環境,人類從零開始,探索了太多太多,但直到現在,也仍然還是一個拍攝中的大難點。
拍攝失重環境的辦法,有水中模擬,有吊鋼絲,也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辦法,當年最屌絲的做法甚至是讓演員們在彈簧上往前跳模擬在月球上的重力減弱的場景……那是一部50年代的月球片。
可就算是當年的那些技術總是那樣地原始,但畢竟是最初的探索階段,正如人類的電影工業,也是從《大都會》逐漸進步到後來的《銀翼殺手》,再到《雲圖》裏那美輪美奐的人類世界,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慢慢進步的,有了最原始的探索,才會有以後的進步,大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而且,人類的技術不管怎麼發展,也都和以前的最原始的東西有著一定的聯係。
德國神片《大都會》,成為當時最貴的電影,用黑白電影的原始技術,拍出了未來的想象世界,在以後的各種反應未來城市世界的影像裏,都沒有辦法脫離《大都會》那無數軌道,天空中各種飛車縱橫的未來世界的架構。包括《銀翼殺手》、《回到未來2》、《雲圖》、《逆世界》乃至《星際迷航》全都是那樣……
人類拍攝失重的技術,也是那樣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在拍攝人類失重景象的曆史上,有《2001太空漫遊》、《阿波羅十三號》這樣的裏程碑似的電影。
《2001》太空漫遊采用了一個劃時代的拍攝失重場麵的方法——在一個圓環形的屋子中,固定一個攝像機,然後讓演員跑起來,攝像機錄下來的畫麵看起來就像演員是沿著屋頂在跑步一樣。
這個圓環形的屋子,花費了很高昂的代價,但這也是斯坦利·庫布裏克導演的一大高智商舉動,突破了以往拍攝失重場麵的桎梏,到達了一個高境界。
《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無論是作為科幻電影還是作為太空電影或者是作為特效電影,都無法忽視的電影……這部電影出現了很多劃時代的東西,盡管三個多小時的時間讓斯坦利消耗了無數的金錢,結果卻鼓搗出一些讓平常影迷覺得乏味而單調而沉悶的東西。但這部電影裏采用的特效,傳達的思想,還有很多奇思妙想的拍攝,也會成為人類電影史上的裏程碑。
當初羅陌拍攝《盜夢空間》裏的電梯和酒店失重的場麵,就是受到《2001太空漫遊》的啟發,才會實景搭建一個圓環形屋子。不過圓環形屋子這種東西,實用範圍很小,隻能拍攝太空船或者其他特定場景裏發生的事情,並不能應付宇宙那個宏大的背景。
《阿波羅十三號》也是一部和《地心引力》在某些程度上有所相似的太空災難片,而且《阿波羅十三號》采用了真實事件改編,屬於劇情片的範疇。
《阿波羅十三號》拍攝的失重畫麵,是影史上最經典的失重畫麵之一,就算到了2012年仍然絲毫不讓人覺得過時失望。這樣的失重場景源於十分昂貴的拍攝。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有一個訓練裝置叫做‘嘔吐彗星’,是他們改裝的一艘波音kc135,它能把全體成員帶到高空然後自由落體下墜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艙內所有物體和環境都是相對失重的,一次飛行能獲得差不多25秒的失重時間。
《阿波羅十三號》的導演朗·霍華德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玩了612次失重飛行!並且在612次的失重飛行次數裏,拍攝完了234分鍾的失重時間鏡頭,這個方法把失重問題解決得非常徹底,成為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這種辦法卻無法拍攝艙體外的失重鏡頭,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租用得起nasa的設備,至少羅陌不可能去那個地方拍攝《地心引力》。
羅陌使用的拍攝失重的辦法,就是在黑屋子裏,在特定的光源下,用機械臂把演員托起來,然後用特定角度的攝像機來拍攝演員的失重場麵。
畢竟,大銀幕上的失重並不是真的失重,而是畫麵視角的失重。所以,創作者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怎麼處理變換的視角問題,而不一定非要像《阿波羅十三號》那樣在真正的模擬失重的場景裏拍攝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