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七章 票房表現很不錯(1 / 2)

曆史上,小說改編成電影,有很多失敗的作品,例如說《達芬奇密碼》之類的,全部搞成了爛片。

但成功的也不是沒有,而且很多,《活著》、《禁閉島》、《雲圖》之類的……總之這個很多時候都是考驗導演的個人功力的。

這就需要導演能夠對電影的語法十分嫻熟,有了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他才能擁有把小說轉化成電影語言而且轉換得特別棒的能力……

畢竟,拍電影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改編小說也不是,如果一個小說迷來拍電影,他拍出來的也許會有小說的影子,但其中更多的可能就會讓電影感覺像是小說,甚至像是一個一直在延續故事的大型ppt,而並非是一部電影……

就是這樣,電影和小說的隔閡,很多時候都很難消除……畢竟兩者之間很多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小說的優勢是很多時候可以描述一些電影不方便描述,乃至於電影需要用很多東西才能夠搞出來的事情,例如說,小說裏隨便描述,主角皺了皺眉,主角感覺很不開心之類的,但在電影裏,就需要用演員的演技才能夠表達出來。而且小說裏創造一個世界是基本上不用花費什麼成本的,可以直接用想象力來創造,但是,電影要把這些東西弄出來就需要勞師動眾,而且小說裏未必注重到這個創造出來的世界的任何一個細節,但電影不一樣,電影要把所有的細節考慮進去……

當然,電影也有著足夠的優勢,畢竟你小說再怎麼寫得天花亂墜也不是神筆馬良,永遠沒有辦法真正把那種場麵描繪出來,就例如說一個很簡單的女人撩撥的畫麵,這是技術活兒,文筆不好的人寫出來往往會讓人覺得乏味的很……

但是,在電影畫麵裏,這樣的鏡頭,隻要找一個女的來,傳授一些經驗,把周邊的燈光和攝像之類的配合好,很快就能讓一些男人食指大動。

所以,兩者對各自不同的受眾的g點把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把這種g點找出來並且準確地把握那還真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這也正是羅陌的《三體:黑暗森林》遲遲沒有開拍的一個重要原因。

要在兩者之間的受眾的喜歡的地方達到一個平衡這真不是簡單的事情……但這樣的平衡卻又是必要的。

現在對於受眾者們的口味的研究已經不僅僅是局限於網絡小說上,其實電影也更是需要研究,而且電影研究的規模要大得多,需要占用的資源,每一部電影最終需要用到的東西也特別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進步,就會被別人超越……

所以羅陌的《三體:黑暗森林》畢竟不是自娛自樂的,哪怕他不在乎票房,但至少也不想根本沒有人看,這樣他也需要研究很多的東西。

在這一點上,《兄弟》的確做得很不錯……

電影開始之後,那種屬於那個時代的質感,卻又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營造出來,讓人感覺自己看著很有代入感,卻也不會討厭。這就和他的《無人區》一樣,講述了一個十分冰冷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的整個過程總是能夠牽動人心,讓人一秒鍾都離不開電影屏幕。

整個故事,最重要的在小說改編電影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寧浩已經營造出了這個片子的質感,把電影的感覺和優勢都發揮出來了,例如宋凡平被打死的那段,簡直看得很多人眼眶一熱,眼淚都衝了出來。

這個在小說裏,得益於餘華那強大的筆力才表現出來,現在在電影屏幕上,就是因為導演的掌控,因為劇組的所有人的努力。

電影發揮優勢的地方還在於各種各樣的代入感,小說需要營造出很多的細節,才可以勉強給讀者們帶來那種代入感,畢竟是文字,很多東西難辦得很……但是電影不一樣了,電影用畫麵來營造代入感,很多地方就會更棒。

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寧浩給這部電影帶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電影的劇情延續了小說那種代入感和曲折的變動,而一些突入起來的變動,就用屏幕上一些恰到好處的掌控來把這些變動想要得到的感覺全部撞入大家的視網膜之中。

所以,電影到了現在為止,營造得特別棒,在很多地方都實現了對大家的衝擊,劇情一直在大家的接受能力裏,而且也沒有偏離原版的小說人物的性格。

當然這個電影也不可能說全部按照小說裏的來,但是在處理小說和電影之間的區別的時候,寧浩掌握有種爐火純青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