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沒有來生的(1 / 2)

啪啦…晴空霹靂

子乘抱著小女孩的屍身,大聲哭泣著

“爾時,天尊在禪黎國土,與大道真仙,萬萬大千神。諸天尊及諸天龍鬼神盡來集會,受吾約束。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災月厄、遊城赤鼠之厄、天羅地網之厄、命窮算盡之厄、疾病纏綿之厄、落水波濤之厄、虎狼蚖蛇之厄、水火盜賊刀兵生產之厄、山林樹木社稷之厄、土石橋梁之厄、毒藥咒詛之厄。惟願今對玉皇天尊、大道真聖懺悔,解禳度脫身中災厄。一一解散,勿為留難。”

懷中女童的屍身開始消散,從頭到腳,一點點化成光點

銀白色的光點飄散,隨著天地之間的氣機飄舞,然後遁融入於天地之間

她不見了,徹底離開了

道門沒有來生之說,人死也不會變成鬼

對於人死,似子乘這類道人們卻是不畏懼,凡入我道者,生死一樣。

但是對於這個小女孩就不同了,本是撲蝶浪漫的年歲,卻是在無盡痛苦中死去

沒有來生

今生也隻有痛苦

這就是子乘的眼淚為何決堤的原因

道門雖貴生,但思想上承繼道家與上古,然又其派別思想不同,對待生死的看法也不同,但大體都一樣。

於傳統華夏文化和道家思想來說,死亡不過是另外一種開始!

因為這種對死亡的態度,春秋至漢的士皆不畏死,故在那時都重信諾,輕生死,於此便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士”和“武”。

也因為這種對死亡的看法,誕生了“士為知己者死”!

縱觀春秋至漢,皆是吊打周邊,便是這種對死亡的態度占據了一半。

就算沒有必勝之心,但卻有必死之誌,死何足畏?死亡隻不過是歸鄉回家而已

於道教生死皆一同,謂之正反,乃天地陰陽。

這種思想是道門承繼道家思想而來,但是道教又不全然是,因為一些緣故改變了一些。

因為道家講究修今生,更希望今生就能夠修煉得道成仙,而不是寄托去來世,所以道教在這樣的理想下便是再一步強調生的崇高,故道曰:死王不敵生鼠。

但是有些道教學派還是比較還原道家本來的思想,既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由“氣”組成的,一個人的“氣”分散了,會通過天地的生命通道,與其他分散的“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團聚體,即是一個新的生命體。

大概意思就是說來世的你已經不是自己完整的生命了,等於是一個新生命,所以等於來世是靠不住,因為你不是你自己了。

這種思想雖然很是接近原始道家思想,但卻還是實打實的寄托在今生這個詞上,雖認為萬物一體,但明裏暗裏都強調今生重要,生命的崇高性。

還有道教有些學派繼承道家“大同”思想,同理在基礎上麵還是認同宇宙生物都是一體的,但是他們強調不光是生命與宇宙是一體的,而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一體的,包括死物。

道經《化書》說:不同物種成份可以互化,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也可以互化。人的生命喪失之後,即魂魄分散之後,不一定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生命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其他動物魂魄的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土木金石的魂魄成份,所以有的土木金石也通人性。

所以此學派認為這個生命體仍然有你的種子成分,它不會自行完全消失,但是他已經不是你,隻是融合了你的一小部分“氣”。

所以這些道教學派認為每個人生下之後,都不是單傳的唯一生命,人類的生命是一個組合的延續體,若想長生,就要像道一樣,萬物如我,我即萬物。

萬變不離其宗,道教和道家的世界觀都是認為“萬物皆一氣”,隻不過道教卻是在生死這個方麵強調生高於死,而道家卻強調兩者一樣,都是道!

根據道家原本對待死亡的看法,道教或許有點路走偏了一點,太過於強調生。

道家認為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