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正是一年最好處。
說是最好,這裏的好,乃是對天下絕大部分人而言。
王公貴族們,可以借助春日之機會,尋好友,出去踏青遊玩,陶冶那看不見摸不到的情操;太學的士子們,同樣可以結伴同行,吟詩作對;便是於農人,春日,乃是耕種之季節,更是重要無比……
楊昭這段時間同樣很忙。
他沒有踏青,自也沒有追尋匪賊。
而是在春天裏,帶著數萬兵士,分成數百個小隊,幫著江南多地的農人,完成春耕。
大隋之於軍隊,本為守衛之用。
這是第一次有將領,將之應用於民生之間。
包括江都太守在內的廣大江南地方吏者,完全是傻眼了。
這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在於,皇太子楊昭於手下兵士的紀律之上。
不拿百姓一粒米。
是的,這隻是一個比喻。但由此衍生而來的,乃是皇太子手下兵士對百姓們的無償幫助。
“太子仁義!”
便是這等看似微小的事情,但與之前駐守江南的府兵一對比,便被迅速的放大。
所謂,見微知著,不過如此。
至於去歲,因江南諸事楊昭身上,被許多人抹上的殘暴之於標簽,早就在百姓的浪潮聲中,消失的一幹二淨。
而皇太子楊昭,敢於如此胡作非為。
當然有禦史言官想要彈劾,但當前的時機顯然不對。
大隋朝堂之上,隻被另一個重要之事給牽連著,甚至可以說是萬眾矚目。
大隋皇帝楊廣,將於三月之末。親率二十多萬大軍,征用百萬之民夫,開始對突厥作戰。
罪名便是,突厥人幾十年來,一直侵襲大隋,有上萬的大隋人,遭受災害。
這隻是表麵看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突厥人幹涉大隋內政,甚至於皇儲之爭,這讓老楊很不高興。
而老楊雖無秦皇漢武之才,卻是又秦皇漢武之誌,遂決定這次揚威一次,便使得突厥不敢再南犯。
為了這場作戰,不僅是大隋國內自去歲秋冬時節,就開始了再次動員。便是現在又乖乖投靠到大隋腳下的高句麗,此番也是派遣了一千人參戰。
三月二十六,乃是測算出來的良辰吉日。
楊廣以來護兒為主帥,使之先率五萬人,前往北漠之地。
在於率宇文氏諸將同行,緊隨其後。
浩浩蕩蕩,帶著十多萬大軍,與其說是出征,不如說是遊玩一般。
當來護兒率前部大軍,到達太原郡時,楊廣才剛剛到達魏郡。
當來護兒到達雁門郡時,楊廣甚至連上黨都沒有到。
就這樣走走停停,原本打算在五月末的時候,和突厥人開戰。
弄到最後到了七月初,大軍才算集結完畢。
到了現在,突厥人憑借騎兵的優勢,早就跑回了腹地,躲避起了隋軍的鋒芒。卻是隋軍自身,在數月時間內,連仗都沒有打一場,甚至連突厥人的影子都沒有看到,便麵對即將斷糧的困境。
幾十萬大軍,上百萬民夫,每日的消耗,不是一個小數字,而是一個天文數字。
便是麵對此等情形,還沒有“玩起來”的大隋皇帝楊廣,又怎麼會心甘情願的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