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柳餘暉(1 / 2)

這路岐說罷,用深邃的目光意味深長的看了我一眼,見我聞言並無失狀,遂即雙手抱拳對我正式介紹到:“前唐路隨第二十三世孫,五官靈台郎路岐。

祖上路隨是唐朝中期的宰相,曾任史館修撰,在任職修撰之時,將藏館內的秘聞軼事,風水堪輿之術密錄,傳與子孫。

平陽路氏在盛唐時期雖是名門望族,但經曆諸朝曆代的戡亂已也是家道敗落,人丁凋零。隻得靠這路隨傳下的密錄研習風水之術,棲身於欽天監做這七品世襲的靈台郎。

我見對方將家事托底,這般模樣。恐怕是在之前勘測那土龍吐水的格局之時就已經對我有所懷疑,與我說這七星拱月的風水格局之時,又在暗中觀察。

現在獨自引我上山向我托底,倒也有幾分真誠。接下來怕是少不了他的照應,遂索性也拱手抱拳,向他敘述了族中之事。

原來我出生在商丘旁的一小縣,名曰夏邑縣,這縣內有個村鎮叫做柳家村,整個村子的人祖上都居住在洛陽,是五代十國之一的梁國裕州節度使下義勝軍下的一夥官軍。

聽著裕州節度使官銜可能不甚知曉,然聽他大名可就是臭名昭著了,他便是史上鼎鼎有名的官盜:溫韜!

自西漢末曹魏篡漢以來,各處盜墓之風猶盛,是天下皇親貴胄之大難,一時天下稍識藏風聚氣之術之輩都打起了盜墓的主意,這是為民盜。

而曹操為了補充軍餉,也大開大合,不顧天下流言與公序良俗,組織起一群官軍,帶頭的天官美其名曰:發丘中郎將,手下之輩稱為摸金校尉,再就是些不入流的兵勇搬山填海,發掘古墓。當時這夥官盜無人能管,也無人敢管,端的是無法無天。

在官軍中任職的將校自是榮華富貴吃肉喝湯,但兵勇最多隻是稍帶喝湯渣,自是不忿。有許多兵勇學的些本事也冒著殺頭的風險叛出營去,自立門戶爾後越發多的民盜演變各類堪輿之術鋌而走險。

溫韜自是如曹操一樣是官盜一類,所盜規模之巨,曾注有一書用來記錄所盜之稀世珍寶名曰:《掠物通誌》,可見其光明正大,竟以為傲。在洛陽也嘯聚山林挖得唐十八陵珍寶無算,但自始至終也未得《蘭亭序》。

此事對他“盜聖”之名他也感頗為羞辱,便招募各處奇人相士分金定穴,一邊打算啟開乾陵,一邊分金定穴多探大墓,當時各夥相士盜匪在各處墓中沒有那“白蟻打洞”也得是“三進三出”的本事才算是入得溫節度使法眼,招募進來。

隨後溫韜便將他們合成一處,撰寫了一部盜墓寶典名為:《葬典》。東晉郭璞所作為《葬經》,他更是要騎在別人頭上命名此書為《葬典》,經僅是書,典為譜,他便是要做這世上盜墓賊之首。以書為譜,每盜一處便詳細記載機關暗門,風水龍脈。

記載此典卻隻傳下上篇,上篇多為定穴分金之術,下篇多是墓中奇聞軼事,塚內雜文。下篇後人也無從可考了。

當時他所轄官軍名為義勝軍,前麵十七陵盜完便打起了乾陵的主意。探乾陵時有史記載當時十二萬兵勇開進乾陵,卻見狂風怒雨,雷聲如吽,義勝軍立時大亂,饒是見多識廣之輩也被這如吽雷聲震得是耳聾發饋,腿腳抽筋,軍中有剛入伍者哪裏見過如此場麵,又聞這乾陵是風水大師李淳風勘算。

帝後合葬,怕是有稀世重寶,守墓仙獸或者高宗和武後已然成仙降下此劫。還沒挖已經如此,挖了怕是立時雷劫降世。便是大吼道:“這是天怒,因果報應來了!”軍中本已騷動,一聽便是大亂,踩踏四散之時,軍令已然是阻隔不了亂軍了。

這一通踩踏下來,整個義勝軍踩踏逃散死傷近萬,軍中也常有流言四起,溫韜便打消了繼續探乾陵的念想,隻道是給大唐留下一絲臉麵。正當其想繼續掘其他帝陵時,卻不曾想梁國已被後唐所滅,他本是牆頭草便依附後唐。

有道是天道輪回,屢試不爽,後被後唐明宗賜死。義勝軍也被收編改為靜勝軍。

軍中老弱病殘和不願繼續供職的被遣返回籍,其中便有一營,營中校尉本是洛陽人,姓柳名廣昌,祖上為天公將軍張角,後黃巾失敗,張角被殺,其餘後人便改名換姓喚作柳。

端的是有些本領,溫韜被殺之時回到營中怕朝廷不肯作罷,便和眾人盤算:“如今烽煙四起,天道不仁,今日梁國,明日唐國,我等皆不如螻蟻而,不如嘯聚山林,靠著那《葬典》做他個混世魔王,好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