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誰能評我功過?唯有往後春秋!(1 / 3)

金鑾殿上。

此時,外界傳唱之聲已漸漸消停,雖仍舊有之前慶賀的痕跡存在,但也是慢慢化為了原貌。

眾多內侍各司其職,回到了自己的崗位。

而洛離看著下首聲情並茂,就差在自個兒腦門上刻著忠心耿耿四個大字的段正,輕輕搖了搖頭,道:

“看出不出,段卿竟然還有此等為國為民之心。”

“實在是讓朕有些感動。”

一邊說著,洛離手中這卷卷宗,也開始慢慢打了開來。

“賑災之事,有心便可,但錢糧隻可解一時之困,不能為一世之需,更何況眼下北境雖然窘迫,但在朕多年治理之下,還遠遠不到連飯食都吃不上的地步。”

“路,要一步步走,好鋼,也得用在刀刃之上。”

卷宗徹底打開後,洛離看著上麵所記載的,由段正往日裏做過的種種事跡記載,本來溫和的眉宇,也已經漸漸冰冷了下來。

而看到洛離神情變化,眾人也都覺察到了不對勁之處,其中就連段正也不例外。

這位陛下,怎麼不按常理出牌?

換做旁人,段正如此發言,就算不能搏得重用,起碼還是可以獲取幾分好感的。

可誰曾想,洛離的神情卻轉眼間就有了此等變化。

當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陛下手裏捧著的那卷宗,到底寫了些什麼,以至於能讓他的麵容瞬間變化至此?”

段正有些惴惴不安。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洛離這一下著實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你也說了,民乃是國之富強根本,我這賑災之策,不正是對你北涼百姓有天大利好的麼?

難不成你想要的重點,是那所謂的改革,改出一個國富民強之策?

可大夏風風雨雨飄搖數百載,時至今日仍舊屹立不倒,諸多世家大族尚且富足,能為這江山添磚加瓦,還有什麼需要改革的必要?

不明白。

段正不斷的揣測著洛離的想法,可他再怎麼想破頭腦都想不明白,為何今上在聽完自己的策論,會是如此表情。

“等等...”

突然,腦海中靈光乍現。

這戶部尚書麵皮抽搐,看著洛離手中握著的卷宗,一個不敢置信的想法,漸漸浮現了出來。

“莫非是,東窗事發了?”

他在位的這些年裏,占據要職,好事可沒少幹。

單提兩條,就足夠他掉腦袋的了。

冷汗漸漸浮現,自己嚇自己之下,段正站也不是,回也不是。

他就幹楞楞的在這大殿中央,等候著上首的君王發落。

“段卿啊,朕所欲行之革新之事,你對此可能有所誤會。”

“它並非是如你所想這般簡便。”

“不過正巧你站出來了,有些事情,還是要算一下的。”

堂下段正的表情,自然一眼不落的映入了洛離的眸子。

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洛離的神念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自己這自詡秉性忠貞的臣子,現在已是有些慌了。

看著眼前卷宗的記載,以及那一直低頭的戶部尚書,洛離心中早已是明悟了一切。

雙掌將卷宗緩緩打開,下一刻洛離便朗聲開口,將其中內容在這大殿之中以一種不急不緩的速度,慢慢念著:

“大夏永昌曆一十二年,天災大旱,西境幽州田耕顆粒無收,百姓難民數不勝數,以樹皮草木充饑。”

“戶部尚書段正奉朝廷令,賑災濟民,後收效甚微。”

“大夏永昌曆一十四年,梁州大水淹城,有數郡遭遇劫難,損傷不小,同年戶部尚書段正親自前去慰問,可所帶之銀錢糧食,卻與朝廷頒布數目大不對等。”

“事畢後,有梁州縣令寧願甘冒丟棄官帽之險,也要上京稟告,隻可惜夏皇昏庸,此事最後隻落得個不了了之的下場。”

“而那縣令從此之後,便再也沒有人見過其的樣子和行蹤,就好似人間蒸發了一樣。”

“此外,長寧皇城十三張地契,二十三處院落,及良田千頃,仆役數百雲集,皆是段府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