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雄一行三艘船,是在1636年的1月3日,離開了建業城碼頭。船上除了裝運了五萬兩銀子,還有一些建築材料、生產生活工具。他們會先抵達到達帝汶島新鄉堡,屆時,會卸下這些物資,然後再西向行駛,往巴達維亞而去。
齊天站在碼頭上,看著逐漸遠去的船隊,頗有些遺憾。三艘船除了給新鄉堡運送一批物資外,幾乎就是空船。有些浪費運力呀!心裏稍稍感歎一句,但建業城能有什麼商品可以運到巴達維亞售賣呢?
雖然,上次牛進明從巴達維亞返回時,曾說過,那裏的商人對建業城出產的鋼刀和鐵質工具比較感興趣。但無奈的是,就那兩座試驗性質的冶鐵煉鋼小高爐,產量低得可憐。沒有大規模的原材料,你的鋼刀再鋒利堅韌,你的鐵質工具再耐用實惠,我們卻生產不出來,徒奈若何!
上一次給新鄉堡運送補給的“破浪2號”,並沒有直接返回,而是徑直去了巴達維亞,轉運滯留在那裏的移民,以及采購部分糧食。
為了應對葡萄牙人發現新鄉堡的存在,而可能發生的衝突和封鎖,必須開始囤積糧食了,最少要保持漢洲所有人口6--8個月的糧食供應。如此,才不會麵臨突發情況時,再次爆發出糧食危機。
俞福坤去了海軍教習所,監督並跟著學習由幾個原西班牙海軍軍官的授課。
前兩天,碼頭附近的船塢成功造出了一艘10噸左右的漿帆船,配置了漁具,也可以駛到不遠處的海灣打打漁。
這令齊天大為欣喜,既然可以造這種簡單的漿帆船,那麼可不可以將其尺寸逐步放大,50噸,100噸,乃至300噸的中型漿帆船。
這樣的話,建業城就可以擁有更多的船隻駛往巴達維亞,運送更多的物資和人員到漢洲。
“總管大人!”船廠負責人弗蘭克·伊恩苦著臉搖搖頭,“我們造這種小船,考慮到它的使用性質和壽命預期,所用木料都是經過簡單加工處理過的木材。這種船,用不了幾年的,長時間寖泡海水,木材會腫脹變性,估計最多三五年,就不能用了。”
“但是,要造出你要求的那種200噸以上的大船,這種隻是簡單加工的木材就不能使用了。必須是要提前將造船木材陰幹,而且最少是三年!隻有陰幹的木材,才能造大船。”
“三年?!”齊天大吃一驚,“那如果現在去砍樹回來,就必須要等三年後,才能造船?”
“是的,總管大人!造船的木材,必須至少陰幹三年。”弗蘭克·伊恩微笑著說道。原來,這位知識淵博的總管小大人,居然還不知道,造船的木材,基本都要陰幹後,才能使用。
針對造船木材需要幹燥,不疑惑嗎?造好了船,反正要泡水裏?為啥要幹燥?
木材的幹燥,現代已經研究明白了。木材裏的水分兩種,一種是細胞壁裏的吸著水,一種是自由水。
幹燥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吸著水,這個過程稱為解吸。自由水影響不大,正確處理的木材放置在濕潤空氣裏,吸濕一般不超過20%,但是,未解吸過的生材很容易超過70%。
簡單的理解,就是對木材進行‘滅活’,殺死植物細胞,讓木材在海水裏長期寖泡中,杜絕其吸水能力的發揮。
所以,使用未經陰幹的木材去造海船,那就會使得船隻在海水裏行駛時,船體木料吸水越來越多,船體自身重量逐漸加大,嚴重影響海船的使用性能和安全。
十六七世紀,歐洲隨著造船工藝和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和了解到,木材是否陰幹,對船體的影響和船隻的壽命,有著極為關鍵的決定作用。
因而,在建造遠洋船隻時,都會提前將造船木材進行陰幹,陰幹的時間是論年的,一般是三到四年。
在18世紀80年代後,英國曾硬性規定:龍骨與肋骨搭建好的船,必須在船台上自然風幹一年,才能繼續進行船體內外的板材鋪設。這也是為了進一步降低船體材料的吸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