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年節(1 / 2)

1640年1月20日,威海堡。

古三平從船上下來後,跟眾多移民一般,腿腳軟得厲害,幾乎不能正常走路。他與妻子互相攙扶著,歪歪斜斜地朝一處移民臨時集結點走去。

陳紹興拿著一塊毛巾一邊擦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拿著筆登記移民類別。每個移民在通州堡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類別區分,並附有一張字條於移民身上,在抵達一個中轉點時,將其交給移民接收人員,然後再次做出細致分類。

按照優先順序,工匠、藝人、讀書人、擁有特殊才能的人,以及婦人,都將作為船隻優先轉運的對象。而威遠堡作為距離本土最後一個補給中轉點,民政府移民處在此安排了十幾名官員和屬吏,按照民政府的計劃指導,對所有移民轉運本土,做出具體的指派。

“來自蘇州的織戶呀!”陳紹興接過一個移民遞過來的字條,點點頭,說著,從桌上抽出一張紅色的字條,遞給那個移民,然後說道:“跟著前麵隊伍,先去澡堂子將自己洗幹淨了,然後去城東的丙字營地,準備等著威海那邊的船來接人。日常飲食休息,均在營地之中,不得隨意走出。”

古三平在那人身後,看了一眼城東方向,那裏建有七八排木屋,四四方方的,圍成一個小型的營地,挨著城牆不遠,與威遠堡形成一個掎角之勢。

“喲,你是漢興島那邊任命的官人?”陳紹興接過古三平遞過來的字條,不由露出幾分驚訝之色。隨即,喊來附近一個鄉兵,吩咐道:“將這位漢興島來的官人送到城中,交於移民處的大人。”

說著,衝古三平點頭笑了笑。漢興島那邊送來的讀書人,又曾經是作為輔助移民管理的官人,恐怕以後到了建業城,會有大好的前程。

進了威遠城中,發現街道上到處都是人,有上一批還未運走的移民,也有定居在此的居民,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一臉歡愉。

“平日裏,城中是沒這麼多人的。”引路的那個鄉兵笑著對古三平說道:“這不是還有兩天就要過年了嘛。漢洲本土那邊,前幾天發運過來大量的豬牛羊和大米,說是要給每個居民都要分一點,以歡聚新年。這些民眾,想來是去物資處領取年節物品的。”

“哦?”古三平有些恍然,從漢興島過來,輾轉幾個補給點,曆時一個多月,自己倒是不曾想起,馬上要過年的事情。另外,這裏天氣炎熱,讓人根本無法意識到,此時已近正月。

“那途徑此地的移民,我漢洲民政府是否也有相應食品發放與他們?”古三平問道。

“好像沒有。”那個鄉兵想了想,說道:“就算將肉食大米發放於他們,他們也無法生火做飯呀。估計,食堂裏多半會給他們做些好吃的吧。”

古三平聞言,也是一笑,移民來此,均是孑然一身,空無一物,發放些年節物品,也無處存放,倒不如給他們提供些可口的飯食,以提振一下民心士氣。

----------------------------

隨著來自大明的移民日漸增多,漢洲本土和幾個海外領地,民眾生活方式除了個別地方異於大明外,幾乎許多方方麵麵生活領域和民情風俗,皆與大明相同。

漢洲前幾年,人口凋敝,物產不豐,而且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己盡可能的填飽肚子,而努力奮鬥著。加之遠離大明故土,很多人偶爾會想一下過年的情景,但隨即又會投入到繁重的工農業勞作當中。

去年,因為剛剛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發生戰爭,漢洲上下都在為此整軍備戰,擴大生產和囤積大量物資而忙碌著,也無心操持過年事宜。

一年多來,漢洲挫敗了荷蘭人的幾次進攻,本土也未遭到任何攻擊,甚至,他們還連連攻占荷蘭人的據點和襲擊他們的運輸船隻。更加可喜的是,東部移民航線的開辟,並順利地運回了近三千移民。如今到了今年一月,又有大量的移民陸續到來。一切事務,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麵在發展。

因而,在即將到來的新年時節,漢洲民政府決定對這華夏傳統節日進行倡導。為此,民政府物資處拿出了大量的物資儲備,作為年節福利發放給每位漢洲民眾,以歡度新年的到來。穀

大明的百姓在除夕這天的早上會對自己家的庭院進行布置,讓家裏洋溢著新年的氣息,而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最重要的裝飾品有三種,分別是春聯,年畫以及門神像。

洪武皇帝朱元璋對於楹聯十分喜歡,因此他要求南京城中的每戶人家都要在門口貼上一副春聯,他自己還會在城中巡視,他的這個要求讓貼春聯成為了一個廣泛流傳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