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齊王的過往(1 / 2)

1646年9月26日,大明,蓬萊縣。

當第一批從遼東返回的船隻駛入蓬萊縣碼頭時,立時引起了全城轟動。

不說那一箱箱從船上抬下來的金銀珠寶,以及數百名建奴俘虜,就是那數十具身著大清貴人服飾的屍體,也讓在場迎接的永初朝廷官員為之側目。

雖然經過十餘天的運輸,屍體早已散發出一股惡臭,但仍舊有十餘名官員捂著口鼻,毫不嫌棄地近前圍觀。這可是建奴兩代汗王的眾多後妃,其中不乏身份尊貴的中宮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唯一可惜的就是,人都死了,不能將其帶到陛下麵前,以示羞辱。

但也無妨,此次攻伐遼東,不僅一路殺到了建奴的昔日都城,還繳獲了巨量的金銀物資,極大地打擊了建奴囂張氣焰,振奮了大明各地的民心和士氣。

永初天子當即下旨,此次攻伐遼東所有官兵一律厚賞,李本深敕封為永安候,其部將王振和為北寧伯,登萊鎮副將秦文聲為建安伯,分賜黃金、白銀若幹。

但對於如何封賞齊國官兵,永初朝廷當即犯了難。敕封爵位,不說人家會不會接受,即使接受了,那又要封什麼爵位?若論功勞,他們可比李本深和秦文聲大多了,敕封爵位自然不能小於侯。然而,齊國的君王尚未稱帝,你總不至於現在給他的手下兵將就封一個王或者公出來吧!這無異於對齊王的羞辱。

“多賞賜銀錢與他們吧。”首輔黃道周蔚然一歎,輕聲說道:“齊藩為我大明勞心費力,立下此潑天大功,不可薄待了他們。”

“齊王應該是心向我大明的,他本身為登州人士,還曾進學多年。”永初帝笑著說道:“月前,我們在萊州府尋到一名學政,此人在十餘年前在登州作教諭。來蓬萊時,恰好遇到那齊國水師大都督齊大江,竟然是彼此有舊。一番敘說後,方才得知,那齊王在十餘年前,曾在登州求學經年,而授業恩師就是此人。他言及,齊王少時,敏而好學,習得儒家各類經典,並深得其精髓。”

“哦?”黃道周驚喜地看著永初帝,“既然齊王授業恩師在我登萊,那可否通過此人,更進一步加強明齊之間的友好關係。齊王進學經年,必然深諳儒學,難怪其會尊春秋大義,一意助我大明恢複河山,驅逐韃虜,掃滅流賊。”

“朕也有此意。”永初帝說道:“朕欲委任他為公主和親副使,隨禮部尚書走一遭漢洲,見見那齊王,並與齊國永結秦晉之好,共修世代之誼。”

--------------------

“父親,你當真認得那齊國大王,並且還做過他的授業恩師?”袁煥林小心地問道:“要知道,我永初朝廷能有今日局麵,並且還在遼東大破建奴,可都是全賴齊國軍伍之強悍戰力。”

袁祖良端坐在椅子上,臉上帶著幾分深思和迷茫的神情,仿佛在腦海裏不斷搜尋那個叫齊天的少年人模樣和過往的事情。

“……那是崇禎元年(1628年),為父中舉經年後,屢試不第,便在蓬萊縣尋了一份教諭的差事。期間,教授三十餘名來縣學讀書孩童。而這眾多童子少年中,依稀有一位姓齊的少年。十餘年來,為父之所以還有些印象,並非這齊姓少年天資有多麼聰慧,也不是其具有何種驚人之舉。”

“猶記得,這名齊姓少年,乃是軍戶子弟,讀書也是不求甚解,隻是一味死讀、苦讀。往往一篇簡單的儒家文章,背誦數日,都無法將其全部記下,挨了為父不少板子。不過,這名弟子倒是執拗,從不叫苦,也不喊痛。被為父打了板子後,立時回去,捧著書本繼續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