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鑄錢的貓膩(2 / 2)

張廷玉道:“皇上,雍正製錢最初也是鉛四銅六,雖說做工精美,可是因為含銅多,很多不法商人收了製錢,拿去熔了製成銅器,一轉手成倍的利,以至於銅貴銀賤之勢更盛。”

“後來先帝爺將雍正製錢改成了鉛六銅四,方才有所緩解。即使這樣,現在官價一兩銀子換一千文製錢,可市麵上一兩銀子隻能換八百文……”

說到這裏他停住了,可是乾隆已經聽出來他話裏的意思,笑道:“衡臣,你以為朕要乾隆製錢鉛四銅六,是不為流通方便,隻為粉飾太平嗎?”

張廷玉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看著他,他接著說道:“錢政的弊端不止在製錢的銅鉛比例上,根子在於銅政、銀政、稅政和鑄造上。”

乾隆盤膝坐得久了,腿有些發麻,他穿上靴子下了炕,在地上舒適的踱著步子,接著說:“先說鑄造,戶部有寶泉局,工部有寶源局,各省還有各省的寶局,有的省還不止一個。”

“這麼多的寶局,都在鑄錢。各有各的尺寸重量,就連銅鉛比例竟然也隨意變化,鬧得同樣的雍正製錢,竟是大小不一,顏色深淺各異。”

“還有一個道理在這裏麵,原來有的寶局,按照規定的銅鉛比例來鑄錢,可是看到那些鉛多銅少的製錢一樣好用,鑄造成本卻省下了好多。”

“於是就紛紛效仿,竟沒有一家寶局按照規定的銅鉛比例來鑄錢了,這就叫做劣幣驅逐良幣。”

“上頭來查,應著景糊弄一番,待人走了,依舊是偷工減料。這裏麵省下的銅,換成銀子,進了誰的腰包,大概朕不說你們也都知道。”

他掃視了一下眾人,大家都默不作聲的聽著他的話,他接著說道:“再說這稅政,朝庭製度,百姓賦稅要繳納銀子,可是平常百姓手裏哪有那麼多銀子?”

“於是按官價繳納製錢抵銀兩,一千文製錢抵一兩銀子,下麵官員收了製錢,再到市麵上用八百文換一兩銀子繳到藩庫,多出來的二百文製錢進了誰的腰包?想必你們也和朕一樣清楚。”

“再說這銀政,自從前明英宗取消用銀禁令,銀子用了幾百年,可是弊端顯而易見。市銀沒有定數,用戥子稱,用夾剪來剪,大塊剪成小塊,小塊剪成碎銀。”

“官府稅賦收上來的都是碎銀,再熔了重鑄成五十兩一錠的官銀,這重鑄所產生的損耗就是火耗。”

“聖祖爺時,一般州縣的火耗加到每兩二、三錢,有的四、五錢,偏遠貧瘠稅賦少的州縣,火耗竟比正賦還要高,全部由地方官吏截留。”

“先帝繼位,力行整飭,向官員發放養廉銀,推行火耗歸公。縱然如此,這正賦之外附加的一到兩成稅賦,增加了百姓多少負擔?”

“碎銀重鑄,火耗年複一年,又有多少銀子白白流走?”

他這一番話,將在座的王大臣都說得一頭霧水,他們用迷茫的眼神看著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