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滿載而歸(1 / 2)

吳波問:“要造多大的?”

“不要太大,一千料的就好,船身也不用覆蓋鐵甲,減輕船重可以提高航速。”

“兩艘船也打不了什麼大仗,是不是想用來做海上通信用啊?”吳波問道。

“猜對了,”乾隆道:“這幾年和陳宏謀通信,六個月能到算是快的,能把人急死!”

“這事在蒸汽機研製成功之前已經開始做了,”吳波道:“我聽工部的人說起過好幾次,在天津港口臨時的作坊裏,兩艘船都已經拆得七零八碎了,學部和工部的人起早貪晚的幹著。”

“據說螺旋槳以及傳動機構的示意圖都是芷蘭給畫出來的,下麵的人簡直把她奉若神明,哪裏有了難處都趕在三天一次的東暖閣會議上來問她。”

“老明私下裏曾經和我說過掏心窩子的話,他多年來都以涉獵廣博自詡,可是自打見識了愉貴妃的學識和眼界,讓他這個學部尚書時常汗顏。”

乾隆聽了,麵露得意之色,笑了笑沒言聲。

“具體什麼時候能試製成功,我不好說,還要把相關人員都召集起來議一下才行,因為有了前期大量的基礎工作,我估計用時不會太久。”

乾隆道:“好,如果這蒸汽機海船試製順利,明年出海作戰用來通信或是運送重要的人員物資就能快多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雖說是作通信使用,但是船上的火力配備必須強大,設計成兩層火炮甲板,把最好的火炮裝上去幾十門。”

“這甲板上沒有帆,煙囪冒著煙的船一旦下了海,在別人眼裏就是個稀世珍寶,不要說是海盜,就是各國的海軍也沒有不眼紅的,如果沒有強大的火力配備,很容易讓人搶了去。”

“放心吧,”吳波道:“這是機器與人力風力的較量,舉世無雙的航速再配上強大的火力,沒有人能搶去。”

“我們的海船開出去老遠了,那些帆船還在畫著蛇形找風向呢。”

“嗯,”乾隆道:“前麵的事情都布置的差不多了,就等陳宏謀他們回來了……”

陳宏謀一行四月下旬就到了泉州港。

和他一起回來的,不僅有何誌遠、傅恒、阿桂、李侍堯及眾兵士和學子,還有英吉利國的使團。

英吉利國的王室和內閣派出了以奧布裏·約翰遜為公使的人數眾多的使團,加上大清使團成員的船,連同護衛船和一些結伴而行的商船,足有四十幾艘船組成了龐大的船隊。

一路較為順利,在海上航行了六個月後,終於在乾隆五年的四月到了中國沿海。

同行的商船們分赴各個海關去通關卸貨,陳宏謀帶領兩國使團的船隊向泉州港駛來。

到泉州港後,上岸歇息了一日,補充了淡水和食物,又給乾隆寫了奏折,讓當地官府交驛傳六百裏加急馳送京師。

一切安排妥當,這才又登船繼續北上,向天津港出發了。

始終在焦急等待消息的乾隆接到了陳宏謀的奏折,興奮不已,算計著日子,他們還要有些時日才到天津,遂從容布置迎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