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的人還指出,英國已經連續多年陷入歐洲的混戰中,在這個時候,與一個東方大國開戰,絕非明智之舉。
英國的內閣舉棋不定,思量再三,最後決定從兩方麵著手來解決問題。
一方麵是防患於未然,命令皇家海軍不再充許中國人進入軍港和艦船上,秘密的對中國人封鎖一切先進的科研成果。
另一方麵是借著清朝使團歸國的機會,派出公使率團同行,出訪中國。
不僅可以嚐試通過談判獲得想要的利益,還可以試探大清朝廷的態度,同時對清朝的軍事實力作一番考察。
於是就有了英吉利國使團的來訪。
而乾隆早已拿定了主意,目前與英吉利國鬧僵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不僅會極大的損害勢頭越來越好的對外貿易,失去歐洲這個巨大的市場,還會牽製中國的力量,直接影響到他下一步的海外用兵計劃。
所以目前對英吉利國必須采取戰略隱忍的態度,他提前就向負責與英吉利國使團談判的弘晝和吳波作了交待。
對英國使團的接待要周到熱情一些,規格高一些。除了軍工、科研等需要保密之處,其他的都可以向他們開放。
在雙方貿易談判時,除了鴉片等違禁品,其他英國商品都允許進入中國,朝廷除依例收稅外,不作其他限製。
而且朝廷也未對本國洋行購買英國的貨物加以限製,至於英國商品在中國賣得不好,那隻能說明英國的商人還沒能搞清楚中國人需要什麼。
兩國可以互派公使,以便妥為處理邦交及通商事宜,並且鼓勵民間往來,加強相互的了解。
乾隆還特意叮囑了兩件事,一是裝作不經意的向英吉利國人透露,自打弛禁通商之後,有很多的農民轉向城裏務工從商,一些土地被撂荒,糧食產量也受到了影響。
現在朝中有很多大臣主張再行海禁,恢複以前的一口通商。
再則是帶領英國使團去參觀軍營,把最精銳的旗營和綠營讓他們看,以展現大清軍隊的威武氣勢。
這天巳正時分(上午十點),乾隆在中和殿齊集百官,隆重的召見了英吉利國公使奧布裏·約翰遜及使團的主要成員。
約翰遜公使向乾隆呈遞了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並呈上了禮單。
召見英吉利國使團的第二天,雙方的談判開始了。
開始還進行得比較順利,談了幾個回合之後遇到了棘手的問題,英吉利使團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要求大清朝廷允許英國的傳教士來中國建教堂,自由傳播教義。
二是要求效仿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英國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
並且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讓在廣州的英國人集中在裏麵居住,以便使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乾隆召見參與談判的弘晝、吳波、潘啟等人詢問情況時,弘晝等人將此事奏報了。
乾隆聽了奏報,不假思索的道:“建教堂、傳教一事不要斷然拒絕,隻推說國家剛剛弛禁通商不久,又適逢有諸多新政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