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進了十月中旬,天氣漸漸冷了,紫禁城各宮裏已經開始攏火了。
這天後晌,當兩廣總督尹繼善的六百裏加急折子遞進養心殿的時候,乾隆和吳波正在西暖閣議事。
乾隆打開折匣取出奏折,展開來略略一看,臉色頓時大變,“啪”的將折子摔在幾案上,大聲叫道:“來人!”
門外當值的太監被嚇得一激靈,忙掀開簾子進來,戰戰兢兢的道:“主子爺……”
“去商部衙門,傳潘啟即刻進來見朕!”
太監應了一聲,出了門一溜煙兒的出宮去了。
吳波輕問道:“出什麼事了?”乾隆臉色發白,沒有作聲,抬手將幾案上的折子推給了他。
吳波拿起奏折,打開來一看,頓時也是大吃一驚。
尹繼善的折子是十天前從廣州發出的,但折子上奏報的事情卻發生在兩個多月以前,地點就在爪哇島。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19年占領了爪哇島的巴達維亞城,開始了殘暴的殖民統治。後來經過幾次血腥鎮壓當地幾個小王國的反抗,逐漸控製了爪哇島大部分地區。
當時的巴達維亞城還隻是一個不足兩千人口的漁港小鎮,為了把這個小鎮建成東印度公司統治爪哇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貿易港,便在荷蘭國內以優厚的條件招募本國人前來。
可是荷蘭國內根本沒有人願意去貧窮落後的爪哇,無奈之下,東印度公司當局在采取多種手段招徠中國商船貿易的同時,也從各地輸入大量的華工,以彌補當地勞動力的不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自延平郡王鄭克塽手裏為清廷奪回了台灣,將台灣並入版圖後,康熙皇帝於次年下詔解除海禁,準許外國商人來貿易,並設江、浙、閩、粵四海關通商。
此後,華人更是源源不斷來到巴達維亞城。後來清廷迫於形勢,於康熙五十六年再次頒布了南洋禁海令,其中就明文規定嚴禁沿海百姓遷往南洋定居。
禁海令並沒有禁絕華人赴南洋,到了乾隆初年時,巴達維亞城十幾萬的人口中,已經有了華僑兩萬餘人。
這其中除了一些工匠外,很多人已經有了自己的產業,從事飲食、製糖、釀酒、零售等行業。
勤勞智慧的華人漸漸的富裕起來,在巴達維亞城中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而隨著荷蘭殖民統治者越來越嚴酷的壓迫和剝削,他們與包括華人在內的爪哇各族人民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巴達維亞城的反荷運動不斷湧現,其中也得到了一些華人的響應。
由於此時的東印度公司早已經不依賴於華人勞工,反而將華人視為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他們最擔心的是華人與爪哇人聯合暴動,一舉推翻他們在巴達維亞的統治。
如果失去了巴達維亞城,那麼東印度公司在爪哇的統治也將徹底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