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們這裏準備停當,那船隊也已經近了,阿桂讓打出旗語,叫那船隊跟著自己的座艦行進。
十裏遠近,很快就到了,果然像那幾個士兵說的一樣,這海灣口窄內闊,灣內水流平緩。
用千裏眼一直向岸邊望去,中間是一片海灘,緩緩的慢坡向岸上伸展。臨海的岸邊還有幾處高地,正好可以用來修建了望塔及岸防炮台。
最吸引阿桂的是,在港灣岸邊的西側有一段約百十丈長的岩石峭壁,立陡著高出水麵約一丈許,竟好似一個天然的泊船碼頭,這港灣真是上佳的泊船之所。
幾十條戰船依次駛進了港灣,行到離岸邊約兩、三百步處阿桂便命停船,再向前怕水深已經不夠了。
“傳令,各船放下所有舢板,每船留五十名兵士,由千總坐陣船上指揮。把總帶領其餘兵士下船,帶齊火槍腰刀,登陸後在方圓十裏內仔細搜索。”
“看看有沒有潛在的危險,再找尋幾處地勢高些,平整寬闊,附近有幹淨水源的地方,用作我們建房造屋的場地。”
“兵士們十人一隊行動,防護的嚴些,當心毒蟲猛獸,若遇危險可以開槍射擊!百姓們一律呆在船上,待岸上確認安全後再作安排。”
下達完命令,阿桂又轉對身邊的千總道:“你親自帶上幾十名兵士,坐上舢板,帶上鉛錘。”
“將自此處開始,直到東邊那段立陡岩壁處,還有那岩壁從東到西的海底都仔細的探查一番,看看水深多少,水麵下有無礁石,能否停泊大船。”
“再派二十個人上岸,到岩壁上麵細細看看人員可否通行,岩石有無大的裂隙,是不是能禁得住人踩馬踏。”
“若那裏能停靠大船,搭上船跳就能下船了,就省得老幼婦孺都援著繩索自大船上往下墜了。”
那千總應過,指揮著兵士們各自準備去了。
沒用了一柱香的功夫,大船到岸邊之間的海麵上已經漂滿了舢板,海灘上頓時熱鬧起來。
原本在岸邊棲息的海鳥受了驚嚇,紛紛飛上天空,惶恐的鳴叫著在港灣裏盤旋,仿佛在奇怪,沉寂了千百年的地方為什麼突然來了這麼多的人?
成群結隊的兵士們吆喝著自大船上援繩而下,劃著舢板到了岸邊,又結成隊向陸地深處去了。
阿桂見那群測水深的兵士已經極緩慢的劃著舢板向東側那處岩壁行去,每條舢板上有兩個兵士劃槳,一個士兵拿著鉛錘一次又一次的探到海底去測量行經之處的水深,另一個拿著紙筆作著標記並記錄著各處的深度。
那鉛錘是行船時測量海底水深及土質的重要工具,形狀與秤砣相似,但比秤砣要大,底部挖出個空洞,上部有圓孔用來穿上繩子。
那繩子有幾十丈長,上麵用繩扣標示出長度,測量時,拽著繩子將鉛錘沉入海中,鉛錘依靠自身的重力砸在海底。
海底若有泥沙,則會灌進鉛錘底部的空洞中,將鉛錘提起,所用繩索的長度即是海水的深度,再看鉛錘底部空洞中的泥沙及其顏色,便知這海底是沙底還是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