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這民夫,”乾隆接著道:“就近雇傭一些窮苦的百姓,工錢出得公道些,自然不愁招募不到人手。”
“遇到農忙時節,家裏有地的就放回去,忙完了農活再回來接著幹。”
“鐵路上人手少時就把進度稍稍放緩些,一年下來也誤不了多少時日。”
“等你定下來了開工的日子,朕就提前讓沿線附近的各省都發下告示去,有想去修鐵路掙工錢的,都可以去報名。”
“國家把大事辦下來了,十幾萬的民夫也賺到了養家糊口的錢,這是兩頭受益的事。”
“還不止這些,修鐵路需要大量的鋼鐵,冶煉鋼鐵需要大量的煤,鐵礦、煤礦上都需要增加大量的礦工。”
“還有機車、車廂、枕木、碎石等等一應物料的製造、運輸都要大量的人手。”
“能關聯到的百姓隻要是有一把子氣力,不好吃懶做的都有掙工錢的機會。”
“民間的閑人少了,吃不上飯的人少了,為匪為盜的自然也就少了。”
“你回去後讓部裏馬上著手準備,會同京師工程院和學部的相關人員,按照踏勘好的線路,計算出精確的裏程,拿出一個詳盡的方略來。”
“所需的銀兩,物料的采辦,民夫的招募,計劃的工期,各級官吏的任用,一應的規矩製度都詳詳細細的寫出來。”
“畢竟這麼大的事,放在桌麵上說才更好些,不僅軍機上的人,讓各部堂官也一起來議一議這個方略。”
“誰有什麼異議就開誠布公的提出來,由工部負責解釋,若真有不足之處,就馬上著手改正,集思廣益,把這事情辦好。”
“皇上所言極是,”陳世倌道:“臣還有個想頭,想請皇上允準。”
“三條線路同時修,這麼多的人,這麼遠的路,需用的物料幾百上千種。”
“臣隻能管住自己和眼皮子底下的人不貪墨,卻不可能管住所有人,還應該立下嚴明的製度才行。”
“臣想戶部和都察院應當專門抽出一大批人來,下到修路的各個部門裏去,戶部的人負責核查賬目,都察院的人負責懲辦貪官。”
“自打采辦物料時起這些人員就要介入進去,如此方可盡量避免朝廷的銀子流進那些黑心墨吏的腰包。”
“好,”乾隆道:“你這個想法與朕不謀而合,不過還得加上一條,工部也得抽出一大批人來,負責監督工程的質量和民夫勞作時的安全防護。”
“修路中出現了意外事故,導致了民夫的死傷,朝廷都要負責醫治撫恤,但相關的吏員一定要按律問責。”
“工部的人與戶部、都察院的人共同組成築路監察司,由軍機處直接委出去,各司其職的把這事情管好。”
“皇上聖明!”陳世倌道:“這樣就更周全了。”
“這三個部堂哪裏能抽出來那麼多的人手?”乾隆又道:“必須從現在就開始籌劃。”
“各省裏、京中各部堂抽調上來一些,兩個大學堂畢業的學生裏遴選出來一些。”
“將這些人都攏到一起,由戶部、工部和都察院共同委出能員幹吏教習他們,把自己要辦的差事學得精通了,才好去監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