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你的看法,要再派出多少兵力才能把敵人阻擋在鄂爾齊斯河?”伊麗莎白問道。
“陛下,”伊戈爾道:“我認為要想成功的守住要塞,不被清軍攻破。”
“除了在與清軍對峙的各個要塞保持與他們規模相同的兵力外,還應當在烏斯季卡緬諾哥爾斯克要塞另增派一支不少於三萬人的軍隊。”
“這三萬人不能隻是一動不動的守在要塞中,而是要派出軍隊晝夜在我國與清朝烏梁海十佐領的邊界處,以及鄂爾齊斯河上遊巡防。”
“一旦發現策棱率領清軍入侵,馬上把他們死死的堵住,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鄂爾齊斯河防線安然無恙。”
(今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麵積約為16.86萬平方公裏,原為中國領土,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歸烏裏雅蘇台將軍管轄,其西北部與俄國接壤處稱為烏梁海十佐領。)
“伊戈爾先生,”一位大臣道:“我們帝國的陸軍,步兵、騎兵連同炮兵加在一起共計有三十二萬人。”
“其中在西伯利亞東部各處駐守了十個哥薩克騎兵團,加上在葉尼塞河沿岸幾個要塞駐守的兵士,共計約兩萬人。”
“在烏拉爾山東西各處還分散駐守了約五萬人的士兵,”
“如果按照你的建議要動用十九萬的兵力同清軍在圖爾蓋河與鄂爾齊斯河全麵對峙的話,難道我們隻留下六萬人的軍隊防守歐洲這邊漫長的邊境線嗎?”
“我的先生,”伊戈爾冷冷的道:“我已經說得很保守了,也許你還不知道,我也是剛剛收到了消息。”
“有一隻約一萬人的軍隊和數千名工匠組成的龐大隊伍已經在離烏裏雅蘇台不遠處的杭愛山腳下,伊德爾河邊紮下了營寨。”
“哦?”伊麗莎白有些吃驚的問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
“陛下,”伊戈爾說道:“那幾千個工匠據說都是造船的能手,是吉林、黑龍江以及天津造船廠的全部人馬。”
“還記得前些日子我曾向您稟報,有消息說烏裏雅蘇台的清軍突然出動了大批的士兵在杭愛山北坡大量的砍伐樹木,不知道他們的用意是什麼。”
“現在答案來了,那些造船工匠在那裏建立了一個杭愛造船廠,之前砍伐的大量樹木就是讓他們用來造戰船的。”
“造戰船?”伊麗莎白更是吃驚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烏裏雅蘇台都是步兵和騎兵,造出戰船給誰用?”
“陛下,”伊戈爾語氣沉重的道:“與造船工匠們一同出現的那約一萬人的軍隊,就是清軍剛剛組建的一支水師,叫北海水師。”
“率領這支水師的總兵就是清朝的兵部侍郎李侍堯,他同時也負責監督造船廠的事務。”
“嗬!”伊麗莎白顯然有些難以置信:“北海水師?真是笑話!你們聽說過烏裏雅蘇台附近有海嗎?”
“從他們那裏再向北幾千俄裏外才有海呢,難道他們造好了戰船,從我們的頭頂飛過去,飛到北冰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