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新仇舊恨(1 / 2)

所以,清國占了澳省、平定了準噶爾、又大敗俄國,奪取了整個西伯利亞,逼迫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還有清國在戰場上使用的新式武器、蒸汽機戰船等等這些事情,都傳到了江戶城中。

其實,自打乾隆元年清軍突然出兵滅了朝鮮,把它變成了行省之後,德川吉宗就多了一塊心病,一種不祥的預感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

在日本實力足夠強的時候,朝鮮是日本入侵中國最便利的通道和跳板。

當年的豐臣秀吉就是想通過先侵占朝鮮,進而征服中國,然後謀取天竺,以達到稱霸亞洲的目的,不成想兩次入侵朝鮮,都被中朝聯軍打得大敗。

豐臣秀吉在抑鬱憤懣中病死,被部將德川家康趁機奪取了政權,才有了德川幕府的統治。

而在中國大陸實力強大的時候,弱小的朝鮮無疑是日本的一道屏障。

如今這道屏障沒有了,朝鮮國變成了清國的東海省,它離著對馬島隻有百裏之遙,距離九洲島也隻有三百餘裏。

中日兩國間的友好交往,那是千百年前中國唐宋時期的事情了。

明朝建立以後,那時的日本正是南北朝時代,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以及幕府將軍勢力相互對立的局麵,史稱“一天二帝南北京”。

整個日本亂成了一鍋粥,各個大名割據一方,相互攻打廝殺,失敗一方屬下的武士沒了主子,就淪為了浪人。

於是,一些戰敗的南朝封建主糾集聯合了浪人、武士和不法商人,以對馬、壹歧、鬆浦等地為據點,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武裝走私、搶劫掠奪、殺人放火,被中國人稱為“倭寇”。

“倭寇邊患”前前後後因擾了明朝兩百多年,再加上後來日本與明朝的兩次朝鮮戰爭,中日之間的仇恨已經深深的種下了。

德川吉宗接任征夷大將軍後,最讓他安心的就是清國康熙、雍正兩朝都執行了順治年間頒布的海禁政策。

清國禁止民間船隻出海,水師也根本沒有能出海作戰的大型戰船,那與清國遠隔大海的日本自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是自打弘曆這個後生小子即位當了皇帝之後,一切都變了,清國水師連萬裏外的澳大利亞都能占了,那近在眼前的日本就更不在話下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清國的海軍就突然橫渡海峽,出現在日本的沿海上!

可是,盡管德川吉宗每日裏憂心忡忡,但他隻能是幾次派兵加固各處的海防,加強警戒,然後增派一些人手去中國搜集情報而已,他沒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應對。

幕府下麵的二百多個大大小小的藩,其實就是二百多個大名的領國,這其中不乏一些強藩。

大名也被稱為藩主,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和稅賦來源。

在幕府實力強大,社會穩定時,他們俯首稱臣,唯唯諾諾,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最先亂起來的一定是他們。

自從德川吉宗接任了征夷大將軍,他廢寢忘食,勵精圖治,用盡了各種手段調和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削弱各藩可能對幕府造成的威脅,也隻能勉強維持國內穩中求進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