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融合利器(1 / 2)

“要剪!這事沒的商量!”乾隆道:“軍人的職份就是保家衛國、上陣殺敵,一切以能打勝仗為最高宗旨,軍服、發式必定要整齊!”

“不管是什麼民族,穿上軍服就是國家的軍人,就要遵守軍紀!就要唯命是從!要想散漫自由,不如回家去做百姓!”

“皇上以上說的臣等都心中有數了,”張廷玉道:“下去後就依聖命著手辦理,有難決之處再請旨定奪。”

乾隆掏出懷表看了一眼,接著道:“說了這麼多,其實隻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能更快更好的把各國各族的百姓融合進來。”

“融合若想做得好,利器就必不可少。始皇帝除了首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廢分封,行郡縣外,還有一大功績就是車同軌、書同文!”

“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文字,各說各的話,各寫各的字,他國的舊民就會始終心懷故國,時刻要尋著機會謀求複立,國家就難以長治久安,有個風吹草動就容易四分五裂。”

“兩千年前的古人都想到了,我們沒有道理不做得更細更好。”

“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同樣一個漢話,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不懂的人聽起來如同經咒,全然懵懂,這樣的語言自己人交流起來都成問題,又怎能同化日本人?”

“皇上所言極是,”張廷玉道:“雍正八年為這事專門設立了正音館,在全國推廣北京官話,隻不過普及的程度很低,確實還該多下些力氣才好。”

“法子沒找對,任憑怎麼下力氣也隻能事倍功半。”乾隆道:“正音館推廣的叫北京官話,前明也做過同樣的事,推廣的叫中原雅音。”

“你們聽聽,‘官話’、‘雅音’,這些名字聽起來就離著老百姓那麼遠,好像這話隻是文人官宦說的,普通百姓能不敬而遠之?又如何能普及起來?”

“既然是讓廣大的普通百姓都要說的,那就要接地氣,幹脆就叫普通話,聽起來就平易近人多了。”

“皇上,”陳世倌道:“這普通話不就是把北京官話改個名字嗎?”

“不是,”乾隆道:“北京官話有許多省字、尾音和兒化音,雖然說起來很順溜,但有時聽起來不那麼清晰,不太適合做國語正音。”

“既然要在全國推廣,就必然要找出一種字正腔圓、音準分明、吐字清晰、易於辨識的話來。”

“如果能這樣那自然是再好不過!”張廷玉道:“隻是不知哪裏的話符合這樣的標準呢?”

“承德府灤平縣,你可曾聽過那裏的人說話?”

“皇上這麼一說臣還真想起來了,”張廷玉道:“當年扈從著聖祖爺木蘭秋獮,曾經路過那裏。”

“那時還沒有設灤平縣,臣就聽著當地人說話十分的方正清晰,雖然與北京口音相像,但更加字正腔圓,確實比北京官話要好些。”

“對,朕說的普通話主要就是以灤平話為樣本整理編製,然後向全國推廣普及。”

“等國內的百姓多數都識了字,讀上幾本書,說起話來少些俚語,就更加方正端莊了!”

“皇上,”孫嘉淦直言不諱的道:“皇上要推廣普通話這是天大的好事,造福千秋萬代,隻要下足了氣力也容易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