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盜版就好像是正版的孿生弟弟,他往往隻比他的哥哥晚誕生“一會兒”,但是他卻比哥哥的大方多了,他給所有人提供全部功能,樂意給所有人都提供免費服務。盜版和反盜版之間的鬥爭,猶如病毒和殺毒軟件之間的鬥爭一樣,打從出生起就是死對頭,反盜版技術是“盾”。不斷改進加密算法,從而達到不被盜版技術“矛”攻破的目的。
但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攻防戰中,“矛”似乎更為鋒利,經常將“盾”成功刺穿,從而取得勝利,其中的原因除了“盾”過於被動,隻能老實巴交的乖乖等著“矛”來進攻之外,很大程度上還在於,“盾”的編製者通常隻是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團體的精英,而他們要麵對的,往往是全世界的高手,這本來就是一種非常不對稱的攻防戰。所以,就算是像微軟這種世界級的巨頭軟件公司,其推出的加密機製在一天之後,也往往逃離不了被破解的命運。
“盜版軟件”這個詞彙在商業軟件出現之前是不存在的,自由軟件是計算機業與身俱來的傳統,看看計算機的發展史,從1946年到60年代,從IBM藍色巨人到ARPA。從集成電路到PC機,從互聯網到電信自由經營。每一個時期都留下了“自由”的影子。那個時候,軟件的“自由拷貝”和“源代碼”開放是整個計算機業,包括個人電腦及互聯網兩個領域的天然的軟件開發和傳播模式。早在60年代,就有以大學為陣,以年輕人為主體,自由的交流的風尚,並在軟件開發與研究方麵碩果累累:如Unix、TCP/IP、Fortran、Pascal、Lisp等等。在個人電腦革命還沒爆發之前。軟件的傳播是鼓勵自由拷貝的,正是這種自由拷貝、信息共享的精神上點燃了個人電腦革命,促成了軟件業的發展。
而這也是黑客們一直堅持的“黑客精神”。他們始終認為,軟件和互聯網就應該像以前那樣,繼續保持自由、共享和免費。而比爾蓋茨這孩子。以前也是一個黑客,他憑借自由軟件搞出了Basic,後來又搞出了MS-DOS。但是這個時候他拋棄了黑客精神,轉而發展所謂的“商業軟件”,即要想使用他的軟件,就得付錢。在70年代,以比爾蓋茨《至電腦業餘愛好者的一封公開信》為標誌,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伯爾尼公約》為框架,軟件步入了Cht的時代。
“軟件破解者(cracker)”實際上也是從這個時候才正式從黑客這個主幹分離出來,他們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盜版者,他們通常都有自己的精神信仰,破解軟件,他們聚集在一起,號稱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純技術團體”。
而說起軟件破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彙“Warez”。這個單詞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Ware”,即“軟件”,其後麵的那個字母“Z”,則是“零(Zero)”的首字母,“零”即“零天(0Day)”,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可以將某個軟件給破解出來。Warez則可以理解為:可以無需任何代價的使用這個軟件。
實際上,Warez本身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組織,它代表的隻是一種理念,一個泛稱,和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叫做“hacker”的黑客組織一樣,Warez所代表的是追求Warez理念的人們自行組合而成的各個小組。
這一屆的全球黑客大賽上,出現了一個中國人,但是由於大賽的保密性質,他的出現也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隻是圈內少數熟知內情的人知道而已。而這些人並沒有心思去將這事大肆宣傳,因為這種事情雖然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但保持低調卻是必須的。
這個中國人就是徐科。
徐科是看雪學院破解版的版主,明麵上他是以看雪論壇的代表的身份去參加這個比賽,但實際上,他還有一個身份,即為Razor1911組織中國區負責人。這一次他去參加比賽,其實主要是接到了Razor1911總部的邀請,讓他去那邊參加一個Razor1911的內部核心成員會議。
而Razor1911正是一個世界著名的Warez破解組織。
由於家庭條件的原因,徐科並沒有上大學,高中畢業之後就直接走上了社會。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網吧打工,從此和電腦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