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天晴氣暖金黃遍野,
嘣·嘣·嘣···
一聲聲沉悶而有力的聲音回蕩在這片金色的稻田之間。一陣秋風吹過金色的地毯形成了陣陣的稻浪,隨著此起彼伏間一個個或站或彎腰或坐著的身影便凸顯出來。
田野後麵便是一座百十來戶的小村樁,這座村樁呈一個圓形分布,一條10米左右寬的清澈小河蜿蜒於田野和小村之間。
小河的源頭是這個村樁後麵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和周邊的其他高低不一的小山剛好把這整一片地方圍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圓形小盆地。
如果有人能從上空一覽全貌的話,便會發現這個盆地裏的種種結合在一起儼然便是一個渾然天成的太極。
這個小村樁之所以呈圓形分布,是因為這小村樁正中央是一座不到10丈高的圓形岩石山。這座村樁正是圍繞著這座小山而建的,而村樁的名稱就叫岩寨。
可能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這個小村在這90年代的今天依然是處於比較落後的生活環境。
這不,村裏煤油燈的年代也才剛剛過去幾個年頭,那條不足4米的公路也是這兩年才修建的,是正宗的水加泥的那種可不是混凝土,房子就更不用說了,是正宗的木房,土瓦還是近幾年才引進來的,擱幾年前還都是用幹的樹皮鋪蓋。
而村民們此時正打穀用的工具也都是人們自己用木片做出來的穀框,那一聲聲嘣嘣響正是它的傑作,至於打穀機則是聞所未聞了。
都說“童年無貧窮,小兒無憂慮。”這話一點兒也沒錯。
用在農村的小孩身上再適合不過。你看這田野上大人們都在忙著收稻穀,而他們的小孩則在縱橫交錯的田梗上嘻戲玩耍。
他們有的4,5歲大也有的還穿著開檔褲,所以他們也分成了不同的群體玩著屬於他們各自的童年遊戲。
而與這歡聲笑語和穀聲如雷的氛圍格格不入的是——
一個4歲半大小的男孩此時正坐在田野外圍小河邊的一棵老樟樹下的一塊大石頭上默默地看著田野上的這一幕幕。
這個小男孩一張圓圓的臉頰上是精致的五官,那靈動而清澈明亮的眼睛更顯出他的機靈又可愛。唯那一雙相較其他孩童更加狹長和烏黑的眉毛以及那稍微凸長一些的耳垂彰顯出了這個小孩的與眾不同。這個小男孩正是童年時期的石明了。
石明從小就比那些同齡人要聰明和早熟些。他出生於農曆89年12月12日半夜12時,剛好是一天將過明天將來的時候,而且當時剛好下起了雪來把暗夜映得有些明亮,所以石明的父親就給他取了“石明”這個名字。
石明從小就顯得有些特別,不但非常聰明好學,他的心靈非常感性又細膩,對待事物總能保持著理性而又主觀。
而且個子長得也出乎的比同齡的小孩都要高半截,特立獨行的他有種特殊的氣質總能讓別人對他敬畏而有信服,所以不知不覺間他就比同齡孩童們早熟了一些。這麼一個小孩完全不像是出身於偏遠地區的落後農村小孩,而更像是見識多廣的城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