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和裏德爾的對話,洛哈特開始了對自己教學工作和對霍格沃茨教學製度深深的反思。
作為一所寄宿製學校,霍格沃茨不隻是小巫師們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十一到十七歲的七年,他們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每年九個月以上都在霍格沃茨度過。
但一個中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十七歲和十一歲沒啥區別,學生的品性仿佛在十一歲就固定下來不再變化,這難道是合理的嗎?
十一歲,放在前世也隻是個上小學的孩子。
雖然我們經常在被小孩子冒犯時,比如被火車上大吵的孩子吵醒時,被親戚家的孩子玩壞東西時,說這麼大了也該懂事了,他隻是個孩子千萬別放過他這樣的話。
但其實我們內心都清楚,孩子的心智並沒有發育完全,所有人打遊戲的時候遇到小學生隊友都能感受到這一點。
十一對到十七歲青春期的這幾年,其實是三觀塑造的一個關鍵期。青少年在這個時期可塑性是非常高的。
但霍格沃茨的小巫師們在品性上仿佛都一成不變,原本的洛哈特由一個虛榮的人變成一個更虛榮的的人,伏地魔由一個冷酷的人變得更加冷酷殘忍。
看完全書的人都能看出來,幾乎所有的小巫師在這七年都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最多就是把原來的品質加強一下。
而在洛哈特的前世,中學的思政教育是非常受到重視的。
初一一入學教你適應身為中學生的新身份,新環境,新變化;要努力自信,不要自卑,也不能自負;要拒絕黃賭毒,學會抵製不良誘惑。
初二開始教法律常識,普通公民應該懂的法律,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初三開始講國家政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國家與人民的關係,教給你這個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律。
而這些,在霍格沃茨都是沒有的。
霍格沃茨的孩子,在思想方麵完全可以稱得上野蠻生長。
有人覺得霍格沃茨從學生年齡組成來看像麻瓜的中學,有人覺得霍格沃茨從老師都是教授來看像麻瓜的大學。
但洛哈特卻覺得霍格沃茨像一所專科技校,一所教魔法的專科技校。
這裏除了魔法什麼都不教,還從不涉及原理和研究方法,老師們各司其職,也不過是填鴨式地灌輸給孩子們魔咒怎麼背,魔藥的配方,各種枯燥的曆史事件年份和人名……
而且校園氛圍差到令人發指。
即使是號稱最好的格蘭芬多,即使對象是號稱救世主的哈利,大多數人遇到同學出事也會選擇立馬撇開關係。
去年哈利他們夜遊違反校規讓格蘭芬多被扣了150分,讓他們不管走到哪裏,都需要麵對人們的指指點點,而且說一些侮辱他們的話時也並不把聲音放低。
哈利在魁地奇訓練時,其他隊員都不跟他說話,如果不得不提到他,他們就管他叫“找球手”。
而學院杯是什麼?不過是個虛擬的榮譽稱號,沒有任何實際好處,也就相當於個流動紅旗罷了。
同學排斥同學這裏的學生是把好手,可是老師們對於學生的錯誤的人際交往行為,完全沒有矯正甚至還默默鼓勵,對校園暴力的人容忍度高到令人發指。
這麼想著,洛哈特突然對霍格沃茨的教學水平和原著裏魔法部的酒囊飯袋有了些理解,畢竟他們都畢業於霍格沃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