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擊碎你最後的驕傲,無敵是多麼的寂寞(2 / 3)

“淡定。”李存明表麵平靜,其實手心裏也捏了一把汗。

隻見清兵四千人縱馬狂奔,明軍還在有條不紊列陣。清兵越來越近,已然到了百步之外,明軍才列好陣型。

多鐸狂笑道:“騎兵衝鋒,仰仗的就是速度,明軍此時還不衝殺,看他們如何在百步之內提起速度來?沒有速度,騎兵的優勢蕩然無存,看來這個翁之琪不會打仗,是個草包!”

當清軍前排數百個騎兵進入八十步範圍內,翁之琪和多鐸幾乎同時下令道:“射擊!”

清軍使用的是滿洲硬弓,箭矢力量極大,發出呼嘯聲。明軍陣前則是五百人的火槍手,使用後膛裝填式燧發槍,劈裏啪啦開槍還擊。

眨眼之間,雙方都有人或死或傷。多鐸萬分驚詫:“大雪天氣,明軍怎麼能使用火槍?不管了,衝過去,破了他們的陣型!”

與此同時,翁之琪下令道:“火槍手、輕騎兵散開,從兩翼殺敵,重騎兵列陣!”

五百火槍手把燧發槍帶子往肩上一掛,拔出刀子,急速跑往兩翼,後麵兩千五百名輕騎兵緊隨其後。

繼而一千名重甲騎兵暴露在清軍正麵,這些重甲騎兵是仿照李自成的“三堵牆“打造訓練出來的,人和馬匹都是全具裝,武裝到了牙齒,手中握著長矛。

翁之琪這兩年來兢兢業業,隻為了給朝廷打造出一支彪悍的騎兵隊伍,嘔心瀝血想盡法子。其中,早已被明軍淘汰了的重甲騎兵,又被翁之琪建立起來。

當然了,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為了貫徹皇帝建軍的指導思想,重甲騎兵在騎兵營隻占一成,一萬騎兵中配備一千重甲騎兵。他們的任務,就是使用“三堵牆”戰術破陣。

等清軍騎兵先頭部隊衝鋒到身前時,明軍重甲騎兵齊刷刷舉起長矛,正麵迎了上去。

隻聽見重甲發出的摩擦聲鏗鏘有力,長矛穿透過去,清兵慘叫不已,紛紛倒地。

多鐸變了臉色,叫道:“散開陣型,以兩翼為主要攻擊點,先收拾明軍的輕騎兵!”

清軍騎兵野戰時,向來喜歡使用寬大正麵的衝擊戰術,陣型散開後,他們憑借著嫻熟的弓馬技巧,往往一個騎兵就能對付三個敵人。

但很快,多鐸就發現明軍的輕騎兵似乎也不是那麼好對付,今非昔比了。

明軍輕騎兵是半具裝,士兵們配備的是軟弓、長箭、快馬、輕刀。這四種武器,在明朝武學家茅元儀《武備誌》一書中稱為四大利器。

明代軍用戰弓已經全部為角弓,且角弓大多為開元弓,這種弓的造型非常奇特,是專門為馬上作戰設計的弓種。

開元弓的弓梢兩端掛弦處有鉤狀的延伸,這也是開元弓的最典型特征。這種設計非常精妙,在戰場上,兩軍交戰,互相對射,箭矢往往散落的滿地都是。如果騎兵的箭矢用光,則可以用弓梢兩端的鉤子去地上鉤取箭矢,而不需要下馬去撿拾。

使用“軟弓”可以使士兵更為輕鬆的瞄準,也可以維持長時間的戰鬥力,對於騎射而言,這兩點更為重要。因為騎射在運動和顛簸之中,對瞄準的幹擾、對體力的消耗都是極大的。

長箭是搭配著軟弓使用的,之所以使用長箭,是為了避免開弓過滿而導致拉距超過箭長。一旦弓箭手的拉距超過箭長,則箭頭會縮到弓身後方,有毀弓、傷手的危險。

明軍的軟弓穿透力自然比不上清軍的硬弓,好在此時兩軍進行近距離肉搏戰,加上火槍手從旁協助,造成的傷害,不比清軍的硬弓遜色。

明軍騎兵所用的刀被稱之為腰刀,是一種單手使用的長刀。明代後期,腰刀結合了日本刀的一些風格,造型纖細,刀柄也略呈彎曲。

這種腰刀因為被戚家軍率先采用,所以後世也稱之為戚家刀。戚家刀的製作精良,造型輕便,刀身有如同流水一樣的花紋。

一直到清代後期,依然有人在得到一把明代戚家刀後感歎不已,讚歎戚家刀“光明如水輕如紙”。

“輕如紙”,當然隻是一種文學上的誇張,但是輕便的刀在馬上的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依靠腕部力量進行靈活的單手揮舞,可以在馬背上進行一些複雜的動作。

馬上交鋒,勝負隻在轉瞬之間,誰能夠更快的使用武器,誰的勝算就更大,較長的刀身則讓腰刀即使下馬作戰依然有不俗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