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歙州方家(1 / 2)

1.歙州方家

提起歙縣,安徽人一定都知道。因為歙縣差不多就是安徽的發祥地,什麼徽商、徽劇、徽菜、徽硯、徽墨、徽牌坊、徽人都源於此。

歙縣的曆史很久遠,在春秋時期屬吳國。那時,當地最高領導人稱吳王,最有名的可能算是“吳越爭霸”中的吳王夫差;歙縣在三國時期也屬吳國,那時,當地的最高領導人稱吳帝,更有名的恐怕要算是《三國演義》中的大帝孫權了。

唐初,歙縣歸屬江南道。

李隆基認識楊玉環開始談戀愛的那年歙縣改屬江南東道。等“萬千寵愛在一身”的貴妃娘娘“馬嵬坡下泥土中”不幸了沒幾年,歙縣又改屬江南西道了。不能不說唐朝人可真能瞎折騰。

到大宋,道改為路。

唐宋時期的道或者路相當於後世的省,跟現在的柏油公路一點關係也沒有。

宋真宗趙恒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歙縣屬於江南西路。等他創作出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久,歙縣又改屬江南東路了。看起來宋朝人一樣能瞎折騰。

歙縣從古至今無論屬江東還是江西,總之屬於江南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那麼,問題來了,說了半天,歙縣跟安徽好象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嗎?

有,關係大著呢。歙縣是古徽州的治所,而徽州的前身就是歙州。徽州幾乎是安徽全部精華濃縮的傑出代表,怎麼會和安徽沒關係呢?和歙縣沒關係的應當是吳國……才對!

問題又來了,徽州才多大點地方,有什麼資格可以代表安徽?吹牛吧——你!

不服是不是?不服就來辯!

憑什麼徽州可以代表安徽?

說一條就夠了,徽州有一樣東西完全可以代表安徽,那——就是黃山!

正是: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這句話簡單的解釋就是“登黃山天下無山”,複雜點解釋就是“黃山秒殺一切山”!黃山一直就在徽州境內,誰敢說黃山代表不了安徽?

那位又說了:我敢!你想怎地?

嘿嘿!你一定不是安徽人。

古代地名常改,原因比較複雜多樣。林林總總,不能用“瞎折騰”三個字簡單概括。不過,改名通常和人有關。

比如說,要有一位有能力讓一個地方改名的人。

讓歙州改名徽州的那個人正是大宋徽宗天子趙佶。身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趙佶當然有權讓一個地方改名。別說地名了,就是人名他老人家都有能力讓人改上一改。

通常情況下,改地名還會有個原因。除非,那個人就是故意想瞎折騰,有沒有原因他都會瞎改。讓趙佶改歙州為徽州的原因和另外一個人有關,那個人就是方臘。

方臘,姓方名臘。簡單地說,這個人在安徽很有名。複雜點的說法,這個人在全國一樣很有名。

方姓,據說,已經有五千年的曆史了,是炎帝的子孫。反正中華大地不是炎帝的子孫就是黃帝的後裔。沒外國人什麼事,炎黃子孫嗎。

方姓,在古代不算是個大姓,在當下呢……也不能算是個大姓。張王李趙遍地劉,其它人家靠邊走。這個,老方家的人沒法和張王李趙劉家的人比。不過,方姓在南方卻一直算是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