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機甲世界大戰 第二十六章 詭計(1 / 2)

雷雲在本地女人眼裏可能不咋的,但是他仍然在研究人員中保持著相當的人氣,多米尼克博士在他過去裝甲實驗部的時候沒空,還有簡式機甲的設計者埃斯特夫博士願意幫忙。

其實要求增加新的攔截辨識能力走正規渠道也能辦妥,可是高科技世界裏秩序側的任務實在有些被動,沒有人知道情況什麼時候會轉壞。的確法蒂瑪可以花錢查詢“泰坦”的登陸日,結果甚至會很精確,然而麻煩並不一定在登陸時才開始,根據現狀他們出勤的概率會大幅度增加,一個不慎就會導致當天變成傷患乃至殘廢必須留在基地裏。

與雷雲所去過的所有世界一樣,本地戰爭用計算機也沒有主動意識,需要人工或借助預設邏輯進行計算。

倒也不是擁有主動意識的人工智能有多麼難以開發,二級科技已經足夠了,原因卻是科技等級沒有到某個地步,擁有主動意識的人工智能就等於廢物!簡單而論,具有主動意識意味著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思維方式接近,在必須做出結論的計算中會產生“具有衝突的選擇/方向”,反而會導致其損失邏輯效率進而喪失機械相對生物所具有的優勢。

不提遠了,就參照SE、SA係列的攔截係統吧。它從傳感器獲取數據直到產生攔截運算結果費時是零點零一三秒,也就是13ms(毫秒),將其反饋至攔截炮讓輔助係統調整角度進行射擊動作根據角度差最大值需要110ms,去掉3ms的零頭,大角度時整個反應過程需要0.12秒!

就這樣的結果,還隻是計算攔截炮的待命狀態,假如是行軍時的攔截炮收攏狀態,包括能源分配係統的運作時間在內,過程會長兩倍以上。不管是攔截生體飛彈還是導彈,這樣的反應速度已經是戰爭機器能忍受的極限。

采用具有主動意識的人工智能的效率肯定會更低。做個假設,同時有幾顆飛彈和本機甲距離完全相同,“蠢”計算機不需要思考,它會參照攔截炮角度,在調整角度的過程中依次攔截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攔截最多數量;主動意識型則有可能會認為某個角度的飛彈對裝甲的破壞可能性更高而優先攔截不該去打的,負責調整攔截跑角度的機械運轉速度不可能和計算機完全同步,最終會導致原本都能攔截下來的時間不夠用反而被擊中。

雷雲的偵查機器人屬於人工智能,雖然沒有自主意識但相比“蠢”型的反應效率仍然會偏低,因此改造成正麵武器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做個輔助射擊。

所以“戰爭不需要個人意誌”這種話用在計算機上也是對的,當然使用“蠢”計算機也會有它的麻煩,比如現在要新增攔截等離子球的能力,就不可能將其描述成藍色發光的球形飛行物體就完事,在“蠢”計算機看來生體飛彈在某個速度角度偏離時尾焰也是藍色球形飛行物呢!

斯芬妮具有足夠等級的軟件開發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整個攔截係統破解並完全解讀。因此想要更快的將新的攔截能力應用於現有的機甲上,就需要借助對攔截係統有細致深入了解的專業人士才能做到,K03也許不是初始攔截係統的設計者,畢竟本身具有新型機甲開發能力,不可能對攔截係統軟件一無所知。

埃斯特夫博士原本也隻打算把攔截係統升級的事情當做一項優先度稍高的申請來辦,不過在雷雲的嘮叨下,當晚就把裝甲設計部的所有軟件工程師都弄過來處理問題,所有的地麵人都有可能感染可不是開玩笑的!

埃斯特夫博士和多米尼克博士一樣屬於高級開發人員,就跟雷雲在地球開發全功能伴侶時一樣隻負責整體設計,下麵有很多不同型的小組將其中的細節完善,除非遇到技術上無法通過的事情等大麻煩必須修改設計案,一般是願意幹啥就幹啥。當然他們也一樣要聽取駕駛員們對機甲的反饋信息,不能想設計啥就亂搞,若是能那樣,估計任誰都想造些幾十上百米高的巨型機械吧。

雷雲一直等到半夜裏軟件團隊把方案拿出來才離開,他們承諾在最短的時間裏弄出可選的攔截模塊為基地的機甲安裝。

走正規流程一般不會采用可選模塊,這種升級模塊需要另外在主麵板點擊或聲控,對駕駛員而言是額外的負擔。隻是此時還是以效率做優先考慮,實際效果就交給實戰驗證,隻要有足夠的數據,遲早會被集成進攔截係統。

第二天早上還沒來得及出門就被埃斯特夫跑來抓了壯丁。

這回不是機甲測試,而是去裝甲試驗部去看好料,新出爐的設計圖!

設計案是之前雷雲在裝甲實驗部做機甲測試的間隙裏,閑聊時引發了多米尼克博士的靈感,若他自己跑去看隨便就會給個盜竊機密罪。

艾斯特夫前幾天在忙簡式機甲駕駛係統改裝的事情,昨天軍部答應簡式機甲一旦通過陸戰隊駕駛員測試,將以FTA01的編號進行試列裝,他自己也是早上被多米尼克用呼叫器吵醒的才知道設計初稿已經完成了,趁著還沒進入試做階段趕緊拉駕駛員去提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