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長沙北山》(1 / 2)

連同劉慧,一行人馱著大包小包,分兩隊,直接出了長沙城,往北而行。至於這為何出發往北而行,還是孫林提的主意,研究了一個晚上,就這地圖的構造,結合劉慧對長沙河流的描述,猜測這河流應該在長沙北區,就這幾下子的功夫,看樣子這孫林的功底真不是蓋的,畢竟也是李健這幾人中的翹楚。

長沙,又稱“楚漢名城”,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自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秦開始建郡,至西漢為長沙國都城,東漢複為長沙郡治,上隸荊州,曆經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有著三千年悠久的曆史文化,約有二千四白年建城史。因曆史悠久和曆史中的特殊地位,長沙城各時期發掘了眾多古墓,以漢代古墓為主,分布在湘江兩岸,也是各個時代的盜墓賊所“親耐”的“香餑餑”,尤其是清朝、民國至建國初期的近代,盜墓尤為猖獗,在利益的驅使之下,鋌而走險的越來越多。

加入了這夥盜墓賊的隊伍,劉慧也不閑著,處處留了心眼,畢竟自己也是考古研究所得一員,曆史的使命感一直深耕在內心的底層,這次的行動更是一次“身臨其境”,為國家和城市曆史文化的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想到這,更加堅定了作為“臥底”的神聖使命。

出了城,走了大半天山路,找尋半天,臨近黃昏來到一農家住戶處,這雖離長沙城不遠,但是發展程度而言,有著天然的差別,更別提繁華了,說是淒涼更加貼切,方圓幾裏,才看到一處人家,而且在大山深處。一行人假借礦產勘察研究隊的名義住了進去,這農戶見是礦產勘察,也沒有多留心眼,還給了大把的大團結,更是臉上笑開了花,趕緊殺雞宰鴨,忙的不亦樂乎。

大團結,八十年代對一百元人民幣的別稱,和現代的人民幣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最小麵額還有到分的,更別百元大鈔,普通人家十元的都見得少。

次日清晨,一縷陽光從東頭的大山上直嵌在農家院子內,從大門外挑著一擔水進門的是劉凡誌,六十歲上下的老人。

“劉老哥,早啊”出門的正是李健,見劉凡誌進門,連忙上前幫忙。

“李隊長,你也起的這麼早,昨晚睡得可還踏實”

幾句簡短的寒暄之後,劉凡誌和老伴忙著燒火添材,準備早飯去了,畢竟兩人收了白花花的大團結,可得把這幾個財神爺供著。

趁著早飯時間,趙琪向劉凡誌打聽了這裏的地名和地形,順變還問了周邊居民情況,在劉凡誌的介紹中得知,這地方叫大坡村,方圓五裏都少有人家,原先自己祖輩都生活在此,也有十幾戶人家,後來政策變化,都舉家搬遷至城裏了,隻留下自己一家還居住在此,其原因不是別的,因膝下無兒無女,搬出去了也無法生存,就靠著幾畝農田過活,雖然清貧,倒也知足。

聽著介紹,趙琪開始打著哈哈,一方麵是順時迎合,一方麵也聽出了很多信息,周邊無居民,肯定方便自己一行人行動,另外,這老兩口性格樸素,給點小恩小惠,肯定能讓他們知足,想到這,還一個勁的鼓勵他們。

“劉大哥,我們是組織上派來的,你幫助我們,就是幫助了組織,說不定,組織上還會給二位在長沙安排房子,到時候和胡大嫂去那邊享清福了昵”

“嘿嘿,這敢都不敢想,小趙同誌盡會框我這老太婆”聽著趙琪的甜言蜜語,讓本來沒有想法的胡大嫂心理樂開了花。

聊天歸聊天,這吃罷早飯,帶足了幹糧,一行人大包小包的就出發了,還特地囑咐劉凡誌兩夫婦要過幾天才會回來,把一些重要的“儀器”放在這邊,而且還特地交代,別丟了,因為是組織上的東西,壞了就交代不清了,嚇得這樸素的兩人,一個勁的說著,就是自己折了,也不會折這些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