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顏良之功(3 / 3)

接下來他們要麵對的,便是如今北方最大的一個國家扶餘,他們所占據的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雖然近年來飽受高句麗的欺壓,但是扶餘國內仍有百姓八萬戶,人口近五十萬,帶甲士兵也有五萬餘人。

扶餘的都城名為扶餘王城,位於後世吉林省的省會長春市附近,當時的扶餘王城也是與匈奴單於庭一樣,完全是用木頭圍起來的,但是扶餘王城的形狀又與匈奴單於庭不同,是用木柵圍成了一個圓形的城郭,王宮位於王城的中央,是一組非常高大的建築,同時也有木柵欄包圍,看上去便是個城中之城,城中的建築倒是與匈奴人的一樣,幾乎都是木製的房屋,這也與當地盛產木材,因此高大的樹木隨處都可以得到有關。

此時的扶餘國王名為帶明王,扶餘王以下有掌管四出道的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同於部落首領)。王和四出道諸加同樣有大使者、使者等臣僚,而在諸加之下的階級依次為豪民(氏族首領)、下戶(百姓)、**。

扶餘律法對犯法者嚴懲。殺人、***(不論男女)、忌妒罪(限女子)死刑,盜竊罪賠償十二倍。

扶餘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扶餘人善於養馬,因此在扶餘也盛產名馬,另外還有赤玉、貂皮等等。在扶餘國中盛行巫術,尤其是在戰爭時會由祭司祭天占卜以預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殺牛而觀其蹄,如果牛蹄並躘即為吉兆。每年的十二月,扶餘皆舉行"迎鼓祭"(可能屬秋收祭典),人民飲酒歌舞,統治者赦免罪人。

扶餘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崇尚厚葬,甚至停靈五個月

婚俗方麵,扶餘社會仿效大漢社會習俗,容許一夫多妻,而且與匈奴、鮮卑等族一樣,有兄長死,則弟娶嫂為妻的風俗。

此時的扶餘國國力羸弱,所以才會常年遭到高句麗的欺壓,他們的地盤也被高句麗占去了不少,軍隊也被高句**打得節節敗退,如今遇到漢軍,更是沒有了還手之力,再加上他們以前便是大漢的屬國,隻是近年來由於鮮卑、高句麗等族的崛起,使得大漢已經無力影響扶餘等更加邊遠的外族小國,才使得扶餘*離了大漢名義上的管轄關係,因此當漢軍將扶餘軍隊打得最後龜縮在扶餘王城不敢應戰的時候,扶餘王在手下諸加的勸說下,開城向漢軍投降,從而使得這場戰鬥也以漢軍的勝利而告終。

地處扶餘東北今烏蘇裏江流域的是挹婁人,當時的挹婁也還處在更加落後的時代,他們受扶餘達官貴人的控製。挹婁人*居山林,以漁獵和農業生活為主,同時擅長養豬,由於還處在比較落後的社會形態,因此他們的階級分化還不明顯。

攻打挹婁是漢軍最輕鬆的一仗,由於挹婁人崇尚武力,因此在與他們的士兵*戰的時候,張飛倒是派上了大用場,挹婁人喜歡以鬥將的方式來進行戰鬥,而他們最強悍的將領,也根本抵不過張飛三合,因此張飛最後被挹婁人幾乎奉為了天神一般,而挹婁最終也完全歸入了幽州的統治之下。

至此,顏良和田豐帶領的漢軍**完成了預定的任務,將樂浪和昌黎郡以北的**土地都奪回了大漢的手中,這些地方不僅盛產木材,還有更多的礦產資源,另外占據了挹婁之地以後,由於挹婁東臨大海,因此又可以把後世那座有名的港口建造起來,這個港口便是海參崴,而從這裏到倭國的距離也不遠,這對於老劉將來平定倭國將會帶來更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