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獻估計,首先在改革前的1950年-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間,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農民那裏提取農業淨剩餘約12986億元;從1979年到1997年,國家從農村征收了2億7千萬畝土地,用於城區擴容、修路、建工廠和開發區。其次,產業工人實行的高積累低工資的福利型工資分配製度,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許多都被用於國家的建設。
我們看出在改革開放前,工農大眾對國家的無私貢獻,鑄就了共和國今天的國企。這是我國區別於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顯著特色”。
當然,由於國家在建設強大工業的同時麵對的是國際反華勢力的層層封鎖和戰爭威脅,基於戰略上的考慮,所以當時在工業產品結構、經濟結構和工業布局上主要注重了重工業和軍工工業,而國企則嚴格按照國家計劃生產,產品由國家計劃調撥和統購包銷,雖然由此形成工業和農業結構的不夠合理以及為以後的國企麵向市場和體製改革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完全是一種曆史性的必然選擇。
由於全國人民的不斷無私投入,國企得到了突破性發展,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到1975年我國工農業比例則飛躍性的上升為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也就是說,在短短20多年,我國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以至美國學者莫裏?斯邁斯納評論說:“曾經長期被輕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6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他同時讚道:“毛澤東的那個時代……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
因此,麵對中國國企的艱難曆程和空前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引以自豪並要永遠記住:國有資產不僅是工農大眾的血汗積累而成,更是國家的執政之本和強國之本。沒有全國工農大眾犧牲“小我”的無私奉獻,就沒有強大的國有資產,就不可能完成工業化進程,就不可能在短短不到30年時間走完別的國家需要100年甚至200年才能走完的路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事實,在經過多年的國企發展後,由於先天和後世的種種原因,導致國企發展出現了曲折。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企業權力過於集中,經營沒有自主權,政企職責不分,又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製的作用,經營效率低下,嚴重虧損,債台高築,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局麵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使國民經濟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可以說在此形勢下的計劃經濟體製已經不再適用於我國經濟發展,國有企業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刻。於是,當中國的計劃經濟之路走到1978年的盡頭之後,國企改革就首當其衝。
有文獻估計,首先在改革前的1950年-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間,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農民那裏提取農業淨剩餘約12986億元;從1979年到1997年,國家從農村征收了2億7千萬畝土地,用於城區擴容、修路、建工廠和開發區。其次,產業工人實行的高積累低工資的福利型工資分配製度,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許多都被用於國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