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次突圍失敗後,趙括最終拿出了他父親“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率領饑寒交迫的趙軍,向秦國人發動了最後一次決死的衝鋒,然而奇跡並沒有發生,秦國人的弩箭輕鬆地射穿了趙括的重甲,這位慣於“紙上談兵”的將軍就這麼陣亡了。
就這樣40萬趙國壓箱底的精銳部隊,最終淪為了秦國的俘虜,之後為徹底削弱趙國,這支軍隊被秦國人全部殺死。一度足與秦國人爭雄的趙國軍團,就這樣全軍覆沒了。
趙國到底錯在哪兒
長平之戰結束了,但對於長平之戰的爭論,後人們卻眾說紛紜。主流史書上無不說趙括紙上談兵,誌大才疏,最後誤國誤君,甚至到今天,他依然是“紙上談兵”的反麵典型。但仔細看整個長平戰爭的全過程,我們不得不負責地說,長平戰敗,趙括至少是不用負全部責任的。
在上黨太守馮亭決定進獻上黨的時候,危機就已經向趙國人籠罩來了。趙國國內無論是國君還是大臣,盡管對是否接受上黨意見不一,但幾乎沒有人看到這樣的事實:秦國人,上來就是為了玩命的。
秦國這次對趙國的軍事行動,絕不簡單地是為了一個上黨,更不是為了一個長平,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組織一場殲滅戰,徹底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使之不能成為秦國進兵中原的障礙。從一開始秦國重兵壓境,到後來陪著廉頗慢慢磨,磨了整整三年,再到最後征募全國16歲以上的青壯從軍,組成規模巨大的增援部隊馳援,以及最後趙國40萬戰俘被殺害的事實,所有的一切,都是秦國人苦心籌謀的一個過程。從一開始,他們就要和趙國打到底。
如果是這樣的目的,那麼早先廉頗采取的穩守戰略,其實就成了一種“慢性死法”。因為廉頗的消磨戰術,不僅僅在磨秦國,更在磨趙國,五六十萬大軍在前線對峙三年,物資軍費的損耗是個瞠目結舌的天文數字。別說是春秋時代的小諸侯國,就是後來大一統的漢唐宋明等中原王朝,承擔這樣的軍費開支也極其吃力。換句話說,如果秦國人決心傾家蕩產,不惜一切代價和趙國磨到底,最先堅持不下去的,毫無疑問是趙國。
在這一點上,不但廉頗沒有意識,就連趙國君臣上下也沒有這個意識。如果有這個意識,趙孝成王就不會輕易地做出接受上黨的許諾,這樣不給秦國戰爭口實,這場大戰至少還會晚一些發生;如果有這個意識,廉頗也不會采取這種磨洋工的方法;如果有這個意識,趙國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也許會先選擇速決戰解決問題。在人類戰爭史上,小國對大國的戰爭,采取這種相持戰的手段,在人口、財富、國家戰爭潛力都遠遠不及的情況下,是注定要失敗的。
正因為如此,趙孝成王最後換上趙括,就不難理解了。此時趙國的將領裏,廉頗等老將都是以“持重”著稱的。最擅長打速決戰、殲滅戰的,當屬趙括的父親馬服君趙奢,但趙奢此時已經作古了,子承父業的趙括,也就成了此時趙國軍隊中最需要的速決戰類型將領。換趙括,很可能全軍覆沒,不換趙括,最後的結果也是被秦國拖死,很可能是整個國家筋疲力盡後的全軍覆沒。所以,在當時改變戰術,主動出擊,發動對秦國的決死進攻,就成了趙國此時唯一可以做出的選擇。
除此以外,趙國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其實趙國此戰的真正悲劇,就是以一個小國的力量,去獨自對付強大的秦國。趙國的國民經濟儲備,固然經受不住這樣的消耗,但趙國可以與其他國家聯盟,比如,向富庶的齊國等國借糧草,求救兵。但從當時的列國局麵看,做到這一點,似乎比戰勝秦國更難,這時期的秦國,在對外政策上做出了調整,采取了範雎的“遠交近攻”之計,對遠離秦國的齊國等國,采取暫時通好的政策,但對鄰近秦國的韓趙魏,則摁住了猛揍,即使不能滅掉它們,也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它們。
然而,在對趙國的這場決戰開始之前,秦國已經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因素都考慮在內,其使臣反複穿梭於中原六國,向中原各國遊說,威脅各國不要插手。除了趙國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秦國嚇怕了,完全抱著看客的心態,來欣賞這一場其實關乎整個六國命運的戰爭。
在這場慘烈的大戰中,秦國的損失也同樣慘重。用《史記》裏秦國主將白起自己的話說,參戰的秦國軍隊,士兵死傷過半,經濟消耗也同樣巨大。《呂氏春秋》裏說,秦國多年來的物資糧食儲備,在這場戰爭中被消耗一空,整個秦國,都因為這場戰爭被拖得“士民倦”。在這場戰爭期間,除了趙國之外,如果能有一個國家有膽氣一點,在秦趙這個相持不下的天平上輕推一把,整個戰爭的結局,在曆史上恐怕就是另一種寫法了。
所以這正是趙括的悲劇,他在一個悲劇的時間,被推到一個悲劇的位置,完成一次悲劇的衝鋒,哪怕掛帥的不是他,恐怕在那樣的局麵下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如果說趙括一點責任沒有,那也是不恰當的。整個戰役的過程證明,雖然他是一個攻擊型將領,但是在臨陣指揮,兵團作戰,戰略預判上,他比他父親確實差得遠,更和對麵的白起不是一個檔次。
趙國雖然實力弱於秦國,但並非沒有自己的優勢,趙國最大的優勢,就是騎兵的高速衝擊,雖然在經濟實力和總兵力上弱於秦軍,但是中國曆史上不乏發揮騎兵優勢以弱勝強的戰役,趙括的父親趙奢所導演的閼與之戰,就是這樣的妙筆。如果趙括可以在臨戰時冷靜一下,有他父親一般的睿智,能夠在撲朔迷離的局麵下找到對手的弱點,打開勝利的突破口,反敗為勝的機會不是沒有。可惜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