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著無數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1 / 2)

不管是哪一種,對我們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在危急時刻救我們於水火之中,所以不得不承認,潛能的確可以帶給我們某方麵的便利,幫助我們做成一些平成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如果企圖什麼都依靠潛能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潛能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有效,也不可能一直都有效,隻能是偶爾一兩次。

人們喜歡先入為主,習慣於想當然,覺得既然潛能這麼有用,那麼隻要想著如何將之激發出來就好了。隻要發揮潛能,我就可以成功,我就可以變成大力士,可以變成科學家,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好。

由此可見,人們還真是將潛能的作用看得很重,並沒有考慮可執行的概率。大家總是認為,如果別人可以的話,那麼我也可以,我也能做到。同樣是人,我並不會做得比別人差,於是才會有這樣的觀念出現。

尤其是在智力上的認識,說人腦有90%沒用,隻用了10%;有人就此鼓吹,隻要用了我的“潛能”開發大法,就能開掘出這90%的潛能,學習效率幾倍,甚至百倍的增加,成為神童,天才輕而易舉。

實踐出真知,事實證明,沒也沒有聽說哪個高考狀元是靠這種“潛能”就能成功的。

我們並不否認人有潛能,但是,必須得通過不斷激發,不斷充電才能把這種潛能激發出來,進而還需保持,甚至形成習慣。所以那些隻是在緊急時刻才出現的力量或者智慧,因為沒有保持,隻能是曇花一現。

正像羅傑斯所說,學習過程本身其實就是這種潛能自主發揮的過程。在合適的條件下,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欲望是能夠釋放出的。為什麼為什麼要學習,其實在每天接觸不同的題目、和不同的科目打交道,為的就是更好地激發出人的智力,幫助大腦的成長。

如果一個人很聰明,潛能非常大,但是從來不學習,這個人是否能夠成功呢?相信大部分都在初中時期學習過北宋著名文學獎王安石的一篇課文——《傷仲永》。仲永家裏時代以耕田為業,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就在五歲那一年,竟然哭著要筆墨紙硯,在父親為他找來這些東西後,他的天賦被發現。可以說,仲永的潛能不一定比其他人大,至少不比他們少,而且開發得早,理應比這些人更有成就。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因為他的父親常年不讓他讀書,反倒以此來賺錢牟利,很快仲永就江郎才盡,最後才能全部消失,竟然淪落為一名普通人。

仲永的潛能開發得這麼早,為什麼最後卻不了了之呢?究其原因,就在於他的父親沒有讓他繼續維持,所以隻能在某一段時間內優人一等。一旦別人在不斷開發,而自己卻止步不前時,就一定會被人比下來。

因此很多認為自己還有很多潛能沒有發揮出來,所以才會這麼庸庸碌碌,一旦哪天發揮了,就能一飛衝天的人一定要意識到,即便你真的有很多潛能,也不一定能夠讓你變得與眾不同。更何況,並非人人都有這麼多潛能的,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狀況,努力地充實自己,這才是最應該做的。

不管是哪一種,對我們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在危急時刻救我們於水火之中,所以不得不承認,潛能的確可以帶給我們某方麵的便利,幫助我們做成一些平成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如果企圖什麼都依靠潛能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潛能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有效,也不可能一直都有效,隻能是偶爾一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