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我跟大夏皇家研究所的教授,還是挺談得來的,所以我從他們那邊,得到了一個新的宇宙動力引擎,想聽聽嘛?”秦鋒看著眾人,開口說道。
“嗯,秦總您請講。”蘇鶯也是開口說著。
畢竟以秦鋒的遠征科技的體量,跟大夏皇家研究所有點交情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們壓根不知道這隻不過是秦鋒隨口胡扯的一個借口罷了,這就是他從係統兌換的引擎“太陽帆”。
“我根據他們的新方案,拜托了幾個老教授和航天專家優化過了一番,現在還是處於試驗階段,下個月就可以開始在遠征工業投產了。”
秦鋒開口說著,讓起源連接了會議桌上的全息投影模塊,隨後顯示出了一副新的圖案。
“我們人類什麼時候才能飛出太陽係,一直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目前而言,我們所發射的最遠的航天器,是旅行者一號,已經距離我們超過200億公裏。”
“然而即便是如此,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也需要飛行超過七萬年的時間,如此長遠的時間,對於我們的壽命而言,根本就完全達不到。”
“所以這是一種新型的無工質引擎,叫做太陽帆,也叫做光帆,最早在四百年前由著名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所提出來的理論。”
秦鋒指了指全息投影上麵的文字,然後所有人都是聚精會神的看著。
他們作為航空航天方麵的專家和優秀畢業生,對於這些宇宙方麵的推動引擎,他們不能說全知全能,但也是基本上了解的挺多。
所以對於這個太陽帆,他們也是知道的,在業內也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然而這東西在現階段是根本沒法造出來的,而且造出來了也沒啥用。
在四百年前,開普勒根據彗星的形狀進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了太陽光可以提供一種“壓力”,才迫使彗星形成了長長的彗尾。
若是可以利用這種能量話,或許可以用來進行星際航行。
在1978年,歐拉正式提出了光壓的存在,最終在1901年由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首次測量了出來。
由於當時的科學家已經對電磁學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也是推斷出了光壓的大小。
在192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以及同事燦德爾聯合提出了太陽帆的可行性概念,描述了人類未來可以利用太陽帆的光壓提供星際飛行的設想。
光壓的原理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利用光子打在物體上所產生的推力。
或許一般人認為這種事情實在是太誇張了,因為正常人每天曬太陽的時候,都完全不會感覺到被光子擊中,這是因為本身的麵積太小了,而且質量比較大等許多的因素在其中,才沒有感到那麼明顯。
然而隻要麵積足夠大的話,就可以利用光壓進行飛行。
首先因為太陽帆的動力源是來自於太陽的,所以本身並不需要攜帶燃料,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知道,這對於飛行器的加速是非常有利的。
與此同時,太陽所提供的光壓也可以帶來很客觀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