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一章水田與旱地的區別
金城西邊的西三鎮往北五裏處,緊靠黃河這片平地上總計有十多萬畝田地,隻是地勢較高,即使有金城如今已經推行開的大水車和修的各種水渠,引出來的黃河水不小,但最多流淌幾百畝地,便沒有水了。
距離遠一些的田地便需要種地的人將水一桶桶的提到田地裏麵才行。
鑒於這片地域的特殊地位,格物研究院在這裏進行風力水車的研製。
負責研製風力水車的有格物研究院的七個大匠和一百名普通工匠,有木匠,也有鐵匠。
他們也是研製出特大水車的團隊,之前打造的也隻是翻車、或筒車,其基本結構大體相似,關鍵部位是被稱為“龍骨”的木鏈,這其實依然是較為原始的一種齒輪和鏈條傳動結構。
按照趙諶的提點,風力水車的關鍵無疑是軸承、齒輪、鏈條這三個關鍵零部件。
能承受高速、高壓的滾動軸承對材料的要求相當高,需要在壓力下不變形,在高速、持久的轉動中不受損,此外在曲率精度方麵,加工難度可不小。
不知是巧了,還是趙諶一行帶來的好運,他們到來的時候,第一台新式風力水車剛好打造了出來,正準備試驗過之後,再上報的。
七個大匠帶領一百名工匠苦心研究,用了這近三個月的時間才成功打造出來的第一台風力水車看起來極為壯觀。
這座風力水車最終采用的是立軸式風車,軸高兩丈六,直徑為三丈一,可以安放九葉風帆,掛帆的方式參考的是船帆的掛法,經反複試驗比較後方才確定,關鍵是讓風帆一麵可以受力。
轉到另一麵時,會逆風受力縮起,從而保證風輪始終是迎風轉動,而不會受到風的阻力。
立軸的底部安裝著“風車圈”,也就是臥置的大齒輪,一共有九十七個齒,這個所謂的齒輪與趙諶想象中的有很大差距,類似於老式輪船上那種帶了手柄的方向盤,隻不過圓盤更大些,作為“齒”的手柄也更多些。
與這個大齒輪“咬”在一起的是一隻豎齒輪,共有二十一個齒,外形自然也是一樣,隻是要小很多。
大齒輪在立軸式風車的帶動下作水平方向的轉動,帶動豎齒輪在垂直方向轉動。
趙諶看過之後,發現這種原始的齒輪雖然看著粗糙,轉動時必然耗費很多力量,但卻很實用,至少用來帶動這種原始水車不是問題。
豎齒輪連著一根橫軸,橫軸的另外一端連著水車,安放著一個大的轉輪,也就是“水頭”,有足足三十九齒,嵌著木製的,更接近於履帶的木鏈,其內側是與輪齒相扣的凹槽,外側則裝著水桶。
當齒輪轉動時,帶動木鏈,水桶就提著水升高。
黃河邊的風很大,九麵風帆掛上以後,在風力的推動下,風輪輕輕一顫,便緩緩轉動起來。
立軸、齒輪摩擦處,發出吱嘎吱嘎的響聲,聽在趙諶一行和工匠們耳中,卻是非常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