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宗澤之跪所為何(1 / 2)

第三百五十九章宗澤之跪所為何

趙諶自然是相信黃永明的話,也相信自己剛才一係列手段的效果。

但他深知,蒙古人也好,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也罷,都是畏威不畏德,遵循著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雙方要開展合作,必須要讓對方心懷畏懼之意,才能徹底的打消對方不該有的一些小心思。

有了八千虎衛軍團的加入,金兵立刻開始潰敗,不過金兵顯然有所防範,或者說早就知道趙諶一行已經在附近,大半主力在第一時間撤回了距離此地不遠的一座軍寨之中。

……

……

汴京城西麵,通許縣一帶幾個村鎮上,最近這兩個月以來極為熱鬧。

原本住在這裏的百姓趕在金軍圍攻汴京城之前,已經因為朝廷堅壁清野之策,被強行遷移到了南邊,如今在這裏的是從各路州趕來的勤王大軍。

金兵圍攻汴京城之後,勤王大軍與金軍野戰不下十數次,但幾乎是逢戰必敗。

為何說是幾乎,是因為在這十數支勤王軍裏麵倒是有一兩支軍隊跟金軍野戰廝殺時,取得過小小勝績的。

比如光州韓世忠便有一千多斬首,韓世忠因此在勤王軍中名聲鵲起。

但這韓世忠是武將,在絕大部分勤王軍都是由文官統領的情況下,他即使名聲大振,在勤王軍裏麵也說不上話,隻能整天看著那些文官以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畏戰不發兵。

或者每日裏就誰聽誰的命令,糧草如何分配、誰的軍隊應該駐在何處,等等,為了這些事情爭論不休。

不是沒有想要真打的,但整日裏都在商議接下來該如何打,可是真打的時候,卻沒有多少統兵之人敢輕易對金軍發起全力進攻。

反倒是,各路人馬之間因為一些糧草分配等事,發生矛盾,甚至發生了火拚,還死了數百人。

而在汴京城內,雖然宗澤未能守住黃河防線,被金兵攻到城下,但朝廷卻也找不出第二個比宗澤更有能耐或者更適合的人選,所以宗澤依然是全權負責守城之事。

但可惜宗澤手中諸多事務一直被朝廷各方勢力牽扯節製,根本施展不開手腳不說,做事效率頗為低下。

宗澤倒是能屈能伸,盡全力一邊調度守城、盡可能的維持軍心士氣,一邊又要花費大量心思與朝中一些人勾心鬥角的周旋,好不辛苦不說,直接影響到了軍中士氣和將士戰意。

這就直接導致宗澤難以對軍隊如臂使指。

從而,在趙諶離開汴京城兩年時間後,大宋禁軍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分派係、分山頭、將官各有靠山,聽靠山更大過聽宗澤這個名義上統帥的事情已經習以為常。

不過,最近這四五天,汴京城內城外倒是頗為安靜,甚至金軍都沒有攻城。

因為城內的朝廷正和城外的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談判。

經過初期的一輪猛攻,讓汴京城內大宋君臣經曆了好幾次幾乎已經要破城的恐懼之後,完顏宗弼便派使者入城,提出了和談條件。

這與兩年前完顏宗望圍城時、趙諶穿越前的那段時間金軍的路數一模一樣,當然也與原本曆史上靖康之恥的路數一樣。

完顏宗弼提出了五個不平等、且對宋國來說自是喪權辱國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