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宋,靖康六年,三月初一,
西夏國各地有流民相繼出現,甚至一些部族整體變成流民,他們從各自已經找不到絲毫食物的部落或者村鎮一路彙聚到了附近縣城,人數越來越多,少則百人,多則已經上萬人。
而西夏國這些縣城因為長平倉裏麵沒有糧食,興慶府也沒有送來什麼糧食,所以城中官員冷漠的下令關城,不讓流民進城。
流民找不到活路,隻能繼續往最近的州城彙聚,結果州城和縣城一樣,同樣關著城門,甚至有一些州城因為關城門不及時,流民和城門士兵發生了衝突,或者聚眾去劫掠附近還有吃食的部落或者村鎮,從而出現了流血事件,差點就出現暴亂。
事實上隻差一個導火線便有可能出現非常大的暴亂事件。
有那盡責、仁慈一些的地方官員還會讓人在城外擺個攤子,隻是那鍋裏麵的粥稀比清水好不了多少。
本地州縣城不讓進,父母官給不了活路,大部分流民開始向興慶府、宣化府、西平府等大城彙聚。
但也有靠近金城王治下之地的,則是在情報司的暗子暗中散布的一些傳言的引導之下,向金城王治下之地大老遠的趕去。
而金城王治下的州縣官府在趙諶安排下,早已做好了接收難民的準備。
黃河北邊往屈吳山、壽鹿山之間的白銀、平川、靖遠三縣雖然才建立不到兩年時間,但這三縣的富庶不光是在金城各地有名,即使是相鄰的西夏國百姓都多有耳聞。
所以附近很多西夏國的流民都在某些突然出現的輿論或者傳言的引導之下,穿過邊境,往這三縣而去。
這三縣的官吏雖然有不少人對於自家王爺收容敵國百姓的命令不理解,但卻不敢不遵守趙諶的命令,對於這一次王爺親自下旨安排接收流民的事情高度重視,甚至在邊境上已經布下了探子,這邊流民一入境,便有快馬報告給縣令,然後帶人親自向邊境而來。
靠近壽鹿山一帶過境之處,靖遠縣的知縣於一凡見到了一群背井離鄉、跨國跨境的西夏流民,發現他們之中大部分分明就是漢人,一個個大包小包的背著、挑著,有的還推著獨輪車,小孩兒們不是坐在籮筐裏,就是坐在車上。
見著一隊馬隊直奔而來,其中有許多還是跨弓帶刀的金城官兵,從西夏國來的流民們一下都被嚇得四散奔逃。
幸好知縣於一凡對此早有預料,讓旁邊有一大嗓門的幕僚適時大聲高喊:“各位西夏國的鄉親,你們不要怕,我們不會趕你們走的,現在我們靖遠縣的知縣大人於大人來探視你們來了。”
話語傳開,本來也沒力氣跑快的這些流民才才又戰戰兢兢的站定了下來。
於一凡先遠遠的下馬,然後慢慢的走上前,幾名護衛拿著刀要走到他的前麵,卻被他推開。
流民們各個麵有菜色,衣衫襤褸。大人都瘦得脫形,而小孩子的腿腳更是都瘦得能看到骨頭。
靖遠縣最窮的一戶人家都比這些西夏國來的流民要強得多。靖遠縣最窮的幾戶人家,雖說貧寒,至少也能夠勉強吃飽的。而眼下的這群流民,卻個個麵黃肌瘦,搖搖晃晃的隨時倒下都不奇怪。
看到這片慘狀,於一凡隻覺得觸目驚心。
麵對著這些依然臉有驚慌畏懼之色的西夏國流民,於一凡盡量的將話說得溫和一些,將語氣表現得和氣一些,說道:“西夏國的災情,我們早已知之,我們金城王有旨,凡是西夏國落難向我們王爺治下投奔而來的百姓,我們官府都不會趕走,全部接收,並且盡可能給大家一條活路。
就在縣城外,本官也已經安排下駐地,搭建帳篷和窩棚的材料也準備好了。諸位父老鄉親先在本縣安居,且等休整一些時日後,災情過後,再回鄉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