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鬥爭不能被認為是引起社會混亂,而是一定曆史條件下促進社會生產秩序提高到新水平的必要措施。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推動有序的正義鬥爭是社會管理的特殊形式。
二、提高個體的公眾意識
個體公眾意識的提高、公民行為的自覺,隻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實現。社團作為民間社會的自主組織,是個體進入和擴大社會關係的自然領域。近代上海社團的發展是適應市場經濟開放性社會關係基礎而推動的,社團的繁榮培育了近代上海市民公民意識的形成,奠定了近代上海市民社會規則的基礎,保護了快速發展的移民社會的基本秩序。
各種社團以自己的活動方式把社會個體納入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並通過宣傳和學習活動提升社會個體的主體責任意識和公民觀念。
會館公所和行業公會等傳統型社團雖然帶有明顯的地緣色彩,是血緣宗族關係的泛化傳承,但在近代上海開放性市場經濟的洗禮中也在不斷地向民主化演變。新型的傳統社團從理念到形式都進化到更廣闊的社會領域,以社團的公共理性展示其社會形象,對同籍或同業群體的公民意識提出更高要求。
各種學會、協會或吸引個體知識分子共同研究學術,或吸引民眾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公民觀念,起到了促進社會進化的引導作用。如編印書報,傳播知識,辦學興教,集群講學等。
有些社團雖未開辦專門的學堂,但通過集群講學的方式,傳輸新知,具有很大的社會凝合作用。如實業講習會每周日開講,講習的科目包括地理、曆史、理科、文學、音樂等,“無論入會與否,均可入座聽講”。衛生講習會除星期天外,每日下午授課,主要“講習生理衛生及診病法與體操,其他關於衛生之學科,皆演述其要略”。江蘇教育總會則辦有法政講習所,由留日歸國的雷奮擔任主講員,“聽者極為踴躍”。
組織演說、宣講也是吸引社會個體的有效方式。20世紀初年,集會演說,蔚然成風,許多社團都“定期集會,邀請名流演說各種致富圖強之要旨,期增進群眾知識”。青年會下屬的政治研究會,時常“敦請中外名儒,定期演講”中外曆史。商學會定期舉行演說,其主題從“熱學及寒暖計之製法”到“立國必以戰爭”,從“中東商業之異同”到“合群以求自立”,從“商戰之險要”到“挽救垂亡之南市”,雖多與商業有關,但絕非限於一端;演說者,既有本會會員,也有嚴複、王清穆、張謇等社會名流。甚至連家政改良會這樣的社團,亦每周集會,演說諸如“家政與社會之關係”“家庭之進化”“家政改良”“兒童教育”之類的題目。這種演說、宣講,使城市充滿了上進的氣氛,無疑有利於提高城市的積極秩序。
為了啟發稍識之無或根木不識字的下層民眾,一些社團還常常利用音樂、戲劇、幻燈等人們樂見的形式作為輔助手段,進行宣講。滬學會成立後,鑒於“感人入深者莫善於講求音樂矣”,曾設立音樂會,複又“召集有誌研究新劇之同誌若幹人,並敦請專家,方便指導,著手開演文明新劇,稗一切見聞者,於娛樂中無意中得受絕大之感化”。袁希濤、龔傑等人組織的通俗教育社,集資購置了一套“電光活動寫真”,即幻燈,四處試演“延請講員隨演隨講,相機指點”,“以期設法開通下流社會”。春陽社、進化團等社團,致力於戲曲改良,時常以編演新劇的方式,寓教於樂。這種社團活動通過吸引民眾的興趣,啟發了民智,也具有消解城市分散個體可能存在的混亂性。
這種鬥爭不能被認為是引起社會混亂,而是一定曆史條件下促進社會生產秩序提高到新水平的必要措施。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推動有序的正義鬥爭是社會管理的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