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是我在2013年7月獲得中央黨校博士學位的論文基礎上而成的。在整理修正、準備出版書稿的時候,攻讀博士學位與寫作博士論文的思想曆程又映現於腦海之中。攻讀博士學位為的是經曆更高更強的學術訓練,寫作博士論文是對學術訓練的係統推進,也是對學術訓練情況的實踐檢驗。博士論文的寫作是這一學術曆程的集中呈現。回顧論文開題、寫作和修改的整個經曆,從搜集資料到梳理歸納、從結構設計到細節鋪陳、從邏輯推敲到行文調整,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思考的艱辛和求知的苦索,正是這種艱辛和苦索,使我前所未有感受到“學無止境”的分量和“樂在苦中”的誌趣。如果說本書的出版是對努力結果的一種驗證的話,那麼這種驗證,將鞭策自己在學術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書稿是讀博時期在導師和其他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此時,內心充滿感激。感謝導師趙書剛教授。在中央黨校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時間裏,導師嚴謹的學術風範深深影響了我,導師的嚴格與鞭策、啟發與引導、點撥與耐心一直激勵著我,導師的指導和教誨使我終身受益。

感謝中央黨校岑大利教授、柳建輝教授、李東朗教授、陳述教授、張軍教授。岑大利教授、張軍教授是我的任課老師,讀博的三年,一直得到岑老師、張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幫助。柳建輝教授、李東朗教授、陳述教授,是我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和答辯委員會的導師,他們對開題報告的指導和建議,給了我很多新的材料準備和寫作思路,有些是具有茅塞頓開作用的。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左玉河研究員、北京大學臧運祜教授。左玉河研究員是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臧運祜教授是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他們對論文細致地審看、全麵地分析、嚴格地評點,提出的指導建議,給了我彌足珍貴的學術啟迪。

感謝我中央黨校的同學。永遠不會忘記同學們盛夏深夜的赤膊伏案,隆冬晚間的跑步鍛煉,餐廳裏好友的圍桌而坐,傍晚小湖邊的散步繞圈,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散論隨論熱點論論思辨。中央黨校讀博的三年是我人生珍貴的記憶,這份記憶將會陪伴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

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曹泳鑫研究員的指導和幫助。曹老師是一位難得的良師益友,他的幫助對我的學術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繁花落盡知歸處,喧囂餘音感恩心。此書獻給我尊敬的老師和友人們。

郭彥軍

2016年9月